首頁 -> 頭條

24年間內地生蛻變高校教授:新一代“港漂”的路更好走了

分享到:
2022-08-14 20:3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中通社視頻 陳爍 雷睿 張宏斌


香港新聞網8月14日電 題:24年間內地生蛻變高校教授:新一代“港漂”的路更好走了

     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 徐嘉儀 

開學季即將來臨,今年內地生申請香港高校人數較去年上升。1998年,香港高校通過賽馬會資助計劃開始系統招收內地生,至今日,被稱作“港漂”的在港內地學生及畢業生已達到30多萬。香港中通社記者近日專訪了兩位24年前來港就讀本科的學生,如今已是高校教授的他們回首求學路,感嘆內地生來港升學越來越便利了。24年前,赴港讀書并不如今日這麼尋常,香港高校前往內地著名學府招生,統一在北京培訓一年,再到香港銜接三年制的大學課程。他們是最早期的“港漂”一族,也是目前香港各行業的中堅力量。

 李剛和施凌就是其中一份子,兩人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後,走上學術之路。

李剛(右)和施凌(左)中通社記者許其皓攝 

 “當時收到北大的一封信,說有個來香港的機會。”那時候的京城小夥李剛從未離開過家鄉,他被香港的國際化和一流教育設施所吸引,在家人鼓勵下,決定來香港“闖一闖”,入讀香港科技大學。

 1999年1月,他們坐了28小時直通車,跨越2000公里,抵達這座城市。在異地漂泊,最大的困難是思鄉情切。與現在的微信時代不同,當年通訊落後,沒有手機。施凌向記者憶述道,學校的固定電話是與家人聯繫的唯一工具,通話一分鐘就需要10元,“只能跟家人問個好,就掛了。”

 畢業後,李剛在母校讀完博士,便到澳門大學擔任教師,施凌則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原以為已分道揚鑣,輾轉幾年後,熱愛科研的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到香港,分別在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任教。

 走出去了,為何還選擇回到香港?

香港中通社圖片

 施凌說,香港具備廣泛的國際經驗和網絡,同時和內地保持著緊密的溝通,可以說是集中了雙重優勢;在工作體制上,香港高校與內地相比更寬鬆,教授可以自己成立研究組,也沒有固定的坐班制,能更無拘無束地做研究。

 入職十幾年,他們見證了香港高校在收生、資源方面的變化。

 李剛以自己參與的香港理工大學的金融碩士招生為例,理大每年提供大概100個名額,有將近2000名內地生申請,學院便可從中挑選更優秀的學生,而且兩地經貿關係緊密,內地生具有內地背景,又懂香港的業務,未來有一定的優勢留港就業。

 在資源方面,施凌說,以前一個研究小組只有兩三個人,現在增至二十多人,每人每年都能獲得近三十萬獎學金資助,可見特區政府在高校教育資源上的投入加大了不少。

 “以前香港好的學校就是科大、港大、中大,現在其他幾所大學也越來越好,相當於百花齊放了。”施凌認為,香港高校擁有國際化的教師、教材,相信未來也能繼續保持優勢。

 作為“老港漂”,李剛和施凌喜見越來越多內地生赴港求學。多年來,他們這些“港漂”前輩已經在香港建立了組織和網絡,有人在高校教書,也有人在企業工作,新一代“港漂”的路,相信是更好走了。當年的內地生在校園要用英語和同學交流,如今在茶餐廳都能用普通話點菜了;當年學校還有老師帶著參觀各區,如今來港前都能在網絡上探索城市角落了。

 回想當初,當年頗有猶豫的李剛感受到,在香港能擁有更寬廣的視野、更多的選擇。施凌直言,“如果能再做一次選擇,還會選擇香港。”(完)

【編輯:李冉】

視頻

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大熊貓“安可組合”首亮相 市民排隊多次只為能“再多看一眼”
叮叮車變身涼茶舖 帶你體驗老香港的色、香、味
對話張榮恭:堅持“九二共識” 兩岸關係就能和平發展
政商界人士靈堂送別呂志和 4名港澳前特首等10人扶靈
特區政府兩部門人事變動 李家超率新任局長會見傳媒
香港四維彩墨會員作品展童趣滿滿 熊貓畫成超級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