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港大談中國文學:將創作與中華民族文學之根相連分享到:
香港中通社11月28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由歷史與文明研究基地主辦的香港首屆歷史與文明國際論壇,28日在香港大學開幕。論壇主題為“變動世界中的文明與共生”,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論壇上進行了開幕演講。 莫言說,歷史和文明是兩個很大的概念,因此他從自己的“老本行”——寫小說,開始講起。在他看來,文学是社會文明重要的構成部分,社會的進步亦包含了文學的進步。 “如果没有文学的进步和成就,我們社会的進步是不完整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文学了,那么这个社会是非常可悲的。” “從1978年後,中國各個藝術門類都在醞釀改革,醞釀變化。”作為小說家,莫言已閱讀了如福克納、海明威、勞倫斯等作家的作品。他說,自己當時被西方的小說藝術所震撼,在寫作過程中也不知不覺有了模仿的成分。但如果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文學,中國文學是不會在世界文學中,佔據自己應有的地位的。 莫言。(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一個作家,如果只會模仿、沒有創新,不可能在文學中有自己的地位。”莫言說,“你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在學習別人的基礎上創新;你可以吸取別人的經驗,但是要改造,不能照搬。” 莫言指,像韓少功先生等作家,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這個問題。中國文學要走出自己的道路,要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世界文學中佔據一席之地,變成世界文學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跟東歐文學等有交流。” 那究竟該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學氣派,讓小說中能有中國元素,並被世界接受呢?莫言談到了文學界人士於1984年12月在杭州召開的會議,這是新世紀文學中霍霍有名的“尋根文學”的起始,拉起了文學的“尋根運動”。 這期間,亦有供大家學習的正面樣板,莫言舉例說,如汪曾祺老先生的小說《受戒》,完全沒有政治氛圍,其小說主角的小和尚和少女小英子,是沒有受到任何城市文化影響的農村樸素孩子;阿城的小說《棋王》,更似文壇中的一顆炸雷。 “在西方文學蜂擁而來的背景下,作家們怎樣才能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在謙虛、認真地向外國同行學習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個性,尋找中華民族的文學之根,把自己的創作和文學之根連接起來?”莫言說,只有這樣接續起來,新時期的文學才會有出息、有發展,才能進入世界文學之林。 但這種“接續”,莫言指,其立意並不是要去寫“窮鄉僻壤”“刁民馱夫”“荒山野嶺”,而是第一要熟知中國的文學經典,從《詩經》到《史記》,到李白、杜甫、屈原;第二是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深入到村鎮中去,了解民間口頭流傳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保存的歷史文化的“化石”。(完) 【編輯:黃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