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破“財赤”不能僅靠公務員減薪來節流最近,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正在咨詢公眾意見,如何“破財赤”引發熱議不斷。特區政府此前公佈的數字顯示,預計2024/25年度財政赤字將達到1000億港元,比今年2月份《財政預算案》中預計的481億元翻了一番多。 這已是連續多年出現財政赤字了!特區政府近五年剔除債券收支後的財政數字為:2021財年赤字為2518億元,2022財年盈餘為237億元,2023財年赤字為883億元,2024年財年赤字為1719億元。如果把2025年財年約1000億元赤字算進去,數額更加龐大。本港2019財年的財政盈餘達到最高峰,為1.17萬億,把五個財年的財政赤字與盈餘疊加計算,到明年3月底,預計財政儲備比2019年縮水45%。 基於這樣嚴峻的現實,不少人士呼籲公務員減薪。這些意見初看有一定道理,但若進一步調查分析,則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12月11日,特區政府舉行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的第一埸咨詢會議,邀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建言獻策。在咨詢會上,本文作者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副司長黃偉綸等官員進言:特區政府的管治成效,尤其是在未來兩三年內能否實現發展突破和施政目標,取決於廣大公務員的工作表現。如今在“政府財赤”之下,社會對公務員減薪及批評聲音的壓力有所加大。我認為,不論從哪個層面、哪個角度,維持一支穩定、高效、守法的公務員隊伍,極其重要。僅靠公務員減薪,正面效應有限,負面效應不少,並非最佳選項。 客觀評估公務員減薪效應 有人算過一筆賬,若公務員減薪10%,每年可減少政府日常支出逾150億元。這個數字看上去誘人,但這令筆者回想起2002年的那次公務員減薪風波。2002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鬆建議公務員減薪4.7%,以減少全年約六十億元開支,結果觸發3萬多名公務員反對,後經立法會通過減薪方案,2003年凍薪,隨後兩年減薪3%。有公務員提起訴訟,案件上訴到終審法院,裁定政府減薪合法,才最終平息。 在經濟不景氣時,公務員到底該不該減薪?需要客觀理性地評估其正面和負面效應。正面效應顯而易見,可以節省公帑。負面效應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與“高薪養廉”制度設計相悖。香港公務員薪資比較高,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在港英時代,香港公務員隊伍曾經十分腐敗,後來逐漸探索出新的制度模式,一方面嚴厲打擊貪腐,一方面“高薪養廉”。經過幾十年的運行,這一套制度已經成熟,香港公務員隊伍堪稱全世界最廉潔的。經濟不景氣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並非公務員不努力的原因,若因經濟不景氣動輒減薪,對公務員來說是不公平的,也對“高薪養廉”的制度造成不利影響。 其二,不利於打造“有為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本屆特區政府就任後,積極打造“有為政府”,制定了績效考核指標,獎罰分明,以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現在,本屆政府就任時間過半,市民明顯感覺到行政效能提升。無論是“搶企業”、“搶人才”,還是打擊濫用公屋、推進公屋建設,以及解決“劏房”問題,都比以往有明顯實效。這些變化的背後,有公務員的艱辛付出。如果乾的事多了,薪資卻減了,站在公務員的角度看,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其三,“一刀切”減薪挫傷士氣。公務員分屬不同部門,薪資分為幾十個層級,薪資差距大,工作性質、工作要求、工作效果的差別更大。若簡單地“一刀切”,會挫傷士氣,對勤勉工作的公務員不公平。 用“加減法”提升行政效能 經濟不景氣,政府怎麼辦?答案是加油乾!怎樣加油鼓勁?要用好激勵和處罰手段。因此,對於政府來說,須做好“加法”和“減法”。 先說“加法”。本屆特區政府就任之初,就借鑒企業的做法,制定了績效考核制度。現在運行兩年半了,應該重新檢視,若激勵力度不夠,應該持續加碼,讓能幹事、願幹事、能幹成事的公務員得到更多機會和更高收入。 再說“減法”。既然要打造“有為政府”,假若與“有為政府”理念和節奏不合拍的人,或者工作成效不彰,不僅政府內部知曉,市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高薪養廉”,不等於拿著“高薪”可以碌碌無為,該換人時就換人。換人可能也只是許多辦法中的其中一個選項,處罰的辦法還很多,都可以兌現。 截止今年3月份,香港公務員的人員編制為19.2萬人,實際人員是17.3萬人,尚有2萬空缺。有人提出,今後三年,這2萬空缺一個不補;還有人提出,直接裁減這2萬崗位。這些都是“簡單思維”!公務員有法定的退休年齡,女性公務員還有“黃金生育期”。最科學合理的安排是:各年齡段的人員分布均勻,男女比例恰當。若某一時段出現“入職空缺”,必然出現“年齡斷層”,不利於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穩定,將長期影響行政效能。 其實,“加法”和“減法”須同時做,可以從兩個方面謀劃。其一,根據實際工作來考慮人員“加減”。施政報告列舉了許多發展重點領域,有些重點領域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需要政府持續加力,對應的部門就應增加人員。有些非重點發展領域,或維持現狀,或走向衰落,對應的政府部門也應減少人員。其二,藉助科技力量做“加減”。隨著科技進步,AI可以代替人的許多工作,應系統梳理一下政府部門的崗位,能夠用AI代替的就由AI代替,這樣可以裁員減薪。 破“財赤”須多向思維 破“財赤”,要看財政赤字怎麼來的。眾所周知,三年疫情期間,民生困頓,經濟下滑,政府投入了很多錢用於托市場、惠民生;疫情過後,原以為經濟會迅速恢復,誰料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的影響,香港經濟至今未達到疫前水平,樓市、股市都不景氣,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刺激市場。 此次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地銷售收入、樓市印花稅和股票印花稅等多項稅收低於預期,以及政府為支持經濟復蘇而推出的逆週期措施。 破“財赤”,須把握好“財赤”的分寸。近五年財政儲備縮水45%,這個數字看上去嚇人,但要看到五年前的財政盈餘水平是比較高的。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維持適度的財政赤字,以解燃眉之急,對於經濟民生是有利的,只要不突破警戒線,不必過於擔心。 破“財赤”,須看長線投資的效益。這些年來,政府用於基建投資的大項目不少,這些項目短期效益不明顯,但長期效益龐大。比如,香港機場的三跑道系統投資達1415億元,若算直接收益、間接收益,以及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強大拉動力,無疑是很劃算的。諸如此類的項目還有明年將投入運營的啓德體育園等。 破“財赤”,要節流,更要開源。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向媒體表示,政府將從節流和開源兩方面著手。節流方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開始制定減少政府開支的具體措施,以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李家超和陳茂波、黃偉綸、以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已經為減“財赤”動盡腦筋。 開源和節流是化解財政赤字的兩個手段,筆者認為,重點在於開源。比如,中央批准恢復實施“一簽多行”後,來港的內地遊客明顯增加,旅遊、零售、餐飲等行業回暖;又比如,中央贈送香港的一對大熊貓公開亮相,掀起了“熊貓旅遊熱”,為未來香港發展“熊貓經濟”開了一個好頭。在開源上多想辦法,才是治本之策。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曾說過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香港由治及興本質上就是一條創新變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不能用昨天的舊思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需要團結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 如今,破“財赤”也需要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