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香港財政遇寒冬,政府智慧安民心

分享到:
2025-01-07 10:2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正展開公眾咨詢,市民對千億或者近千億“財赤”非常關注。早前,行政長官李家超曾表示,政府將從節流和開源兩方面著手化解“财赤”。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日出席港台節目,與約130名市民交流意見時表示,2024/25財年赤字會較原本估算高,但預計會在1000億港元以下。他強調,政府的目標是逐年收窄政府開支增長,並同時將收入和開支之間的差距收窄,期望在三數年內讓政府財政恢復平衡。

在談及節流時,陳茂波表示,政府會控制經常開支增長。港府要推動不同的工務工程,包括發展北部都會區,會按工程先後緩急排序;政府不同部門會檢視利用科技提高效率。在談及開源時,陳茂波表示,吸引高消費旅客來港,帶旺零售及飲食業,會是研究方向;至於是否增加利得稅,他表示,香港是細小的全開放經濟體,需與鄰近地區比較稅收競爭力,為爭生意和搶企業,增加稅收時要盡量減低對市民的影響。

陳茂波所言,呈現出了政府化解“財赤”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循序漸進,長期重在開源,短期重在節流。應該說,政府化解財政赤字的思路是智慧的,也是務實的,假以時日定能見效,市民盡可安心。

遵循经济运行周期规律

經濟運行具有週期性循環的規律,一般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從全球經濟來看,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進入了衰退、蕭條兩個階段;2023年至今進入復甦階段,但復甦比較緩慢。從香港來看,由於2019年6月爆發了“修例風波”,局勢惡化,致使當年第三季就開始進入衰退階段;三年疫情期間,更是一派蕭條;2023年,香港經濟開始復甦,受內外各種因素影響,復甦的速度同樣緩慢。也就是說,在這一輪經濟運行週期中,全球經濟“衰退+蕭條”階段延續了三年,而香港的“衰退+蕭條”階段延續了三年半。

   在這三年半中,除了環球經濟復甦表現不如預期、企業經營狀況稍差影響利得稅收入、資產市場受壓影響賣地收入及相關稅收等因素外,在經濟處於衰退和蕭條階段時,政府透過逆週期調節政策,支持各行各業度過難關,包括減免稅收、向市民發放消費券等,這些支出都需要動用過往的財政盈餘。而政府出手救市,一般來說比市場反應會滯後半年至一年,也就是說在剛開始衰退時,政府還不會救市;而在已經進入復甦階段時,政府仍需要救市。

過去5年,香港除2022財年盈餘為237億港元之外,其餘年份均為赤字,表明政府5年來救市、惠民力度非常大。

財政透支持續時間長,財政恢復平衡需要的時間就需要更長時間。政府把財政恢復平衡的期限確定“三數年內”,這是遵循經濟運行週期性規律設定的目標,是務實貼地的。

長期重在開源

分析近年來本港財源枯竭的原因,除了用於逆週期調節的財政支出較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賣地收入銳減。比如,2021/22財年的賣地收入為1430.44億港元,2023/24財年為195.81億港元,2024/25財年進一步下挫。與此同時,股市也長期不振,財政收入的兩大支柱支撐乏力。

不過,近來出現的一些積極變化值得關注。其一,樓市趨於穩定。去年底以來,本港樓市交投量有所上升,給市場注入信心,相信土地市場將會漸漸復甦,有利於賣地收入增加。其二,資本市場回暖。去年香港股市比2023年暢旺,全年上升18%、平均每日成交額逾1000億港元。得益於中央出台的相關政策,內地企業“排隊”來港上市,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預測,2025年香港IPO集資額預計在1300億港元至1600億港元之間;另外,港府將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將吸引更多資本入港。其三,旅遊市場復蘇。得益於中央多項惠港政策措施和本港推展“盛事經濟”,去年,本港旅客數量按年增長約30%。其四,招商引資有明顯進展。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帶領招商團隊,在繼續深入歐美市場的同時,把觸角伸向東盟、中東和南美市場,去年,有約1000家公司來港設立辦事處。

在這些積極變化的背後,應該看到香港自身努力的作用,包括開拓新市場、鞏固傳統優勢、培育新動能的各項舉措,同時,更應看到中央支持的重要作用。去年“9.26”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後,中央加大了救市力度;去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釋放積極信號;今年3月初召開的全國“兩會”也會有新的舉措出台。可以預見,隨著2025年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內地經濟上行動力增強,帶給香港利好。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能夠預測,隨著“源頭活水”將不斷注入,2025年將是一個轉折點,本港財政收入和開支之間的差距會在這一年收窄,今後逐年收窄,最終達至平衡。

近期重在節流

在出現財政赤字時採取節流措施,這是許多經濟體慣常的做法,特區政策的策略也是如此。

工程建設在財政支出中佔比很大,包括北部都會區開發建設,節流的空間也就很大。特區政府會按工程先後緩急排序,確保“好剛用在刀刃上”。這一點,抓住了要害。

社會福利支出是財政支出的大頭,涉及千家萬戶,不可輕易觸動,但政府會檢視個別資助計劃,做好資源分配,更好回應社會需要。這一點,也是科學理財必要之舉。

對於有市民提出“二元乘車優惠”或對港府帶來嚴重負擔,並建議當局與公共交通營辦商商討減低政府向營運商提供的補貼,陳茂波回應說,需要考慮有關建議對票價的影響。另一方面,有市民擔心當局會限制長者等享用二元乘車優惠,他表示,勞工及福利局正在研究有關計劃,包括徵詢社會意見,有研判後再作決定。

政府經常開支是公眾關心的焦點,政府不同部門會檢視利用科技提高效率,節省過時的工作。這一點,有助於打造有為政府、效率政府。

有人建议公务员减薪,这个建议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应看到,本届政府工作效能明显提高,得到社会公认,减薪对公务员不公平。打造有为政府,还需要激励公务员主动作为,若减薪则挫伤公务员队伍积极性,弊大于利。

雖然財政吃緊,但特區政府明確不會減少房屋供應力度;對於是否增加利得稅,政府也採取審慎態度。這兩點是負責任的體現。經濟有起伏,收支不平衡,但香港的公屋建設已欠賬不少,不能再欠賬;香港的稅收優勢來之不易,必須保持穩定性,不能“殺雞取卵”。

筆者認為,要做好開源和節流,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不能簡單地把“開源”和“節流”兩個概念割裂開來看待,開源和節流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比如,壓縮對中小企業的支援資金,屬於“節流”的範疇,但讓資金髮揮最大效益,則屬於“開源”的範疇。如何一舉兩得呢?應該把更多的支援資金用在具體項目上,支持那些代表行業發展方向、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項目,這樣支出同樣的錢,就可以辦更大的事,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講到,堅信香港社會各界一定會團結一致拼經濟、謀發展,齊心協力共建香港美好家園。

建設美好家園,理財是家中大事,人人都有責任。政府破“財赤”的思路令人安心,開展公眾咨詢正是希望收集更多“金點子”,大家都來出主意、想辦法,拓寬破“財赤”的思路。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視頻

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詩仙翩然而至 舞劇《李白》震撼香港觀眾
8000位跑手港珠澳大橋跑馬拉松 郭晶晶江旻憓驚喜現身!
香港咖啡市場年銷售額達百億 “瑞幸咖啡”進駐首杯15.9港元
龍獅撞上英歌舞 香港金龍獻瑞迎新年
台灣資深媒體人陳國祥:兩岸交流可增加彼此同理心
足本回放!12分鐘香港2025跨年煙花匯演 精彩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