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化學反應”北都區“烈火金剛”工商界最近,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的“金句”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全國港澳研究會於 1月9日在北京舉行“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討會,夏寶龍在研討會上致辭。他在談及大灣區建設時說:“要支持香港、澳門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把‘一國’之本、‘兩制’之利、三地優勢結合好,產生‘化學反應’”;他在談及工商界作用時說:“特別是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要展現更強烈的愛國情懷,要體現‘烈火金剛’的堅強品質,積極探索新產業、新業態”。 夏寶龍“化學反應”和“烈火金剛”的“金句”啓示人們,香港北部都會區與澳門橫琴、深圳前海河套、廣州南沙一樣,都是大灣區的創新高地,是“特區中的特區”,對整個灣區的發展具有示範引領作用,必須大膽改革創新,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乾前人沒有乾過的事情,蹚出一條發展新路子。 用“化學反應”原理推創新 眾所周知,化學反應是指分子或原子間重新排列組合,導致新物質的生成;與之相對應的物理反應是指物質形態的變化,並未產生新物質。 如果說,澳門與橫琴的對接屬於“物理反應”,香港“北都區”與深圳的對接也是“物理反應”。那麼,夏寶龍希望從“物理反應”開始,最終要產生“化學反應”,創造出新規則、新標準,以及新產業、新業態,為整個大灣區建設提供新示範。 其實,這正是橫琴開發的初心。習主席在澳門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央決定開發橫琴,目的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這個定位要把握好,不能發展一些與這個定位不一致的產業項目。”夏寶龍深刻領悟習主席講話精神,進一步闡明前海、河套、南沙和“北都區”開發建設的初心也是如此。 如何才能產生“化學反應”呢?夏寶龍的“金句”當中隱藏著一個公式:“一國”之本+“兩制”之利+三地優勢=創新成果。 “一國”之本可為創新提供三個有利因素:一是可保持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這是幹事創業的前提條件;二是中央可調動全國資源支持大灣區,給創新注入強大動力;三是中央可給予大灣區特殊政策,支持“先行先試”,使創新贏得先機。 “兩制”之利可為創新提供兩個有利因素:一是充分利用港澳已有的國際合作平台,為創新服務;二是繼續擴展港澳與歐美髮達國家的合作空間,為創新贏得更多國際資源。 三地優勢可為創新提供三個有利因素:一是廣東9市擁有雄厚的高端製造基礎、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以及廣闊腹地,從研發端到生產端、從供應端到銷售端,都可為創新提供廣闊天地;二是港澳順暢對接國際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金字招牌享譽世界,可為制度創新提供支持;三是粵港澳在不同的科研領域各有優勢,可互相學習、互補互動。 夏寶龍在致辭中還說:“港澳的這些優勢,絕不能褪色、不能閒置,必須加強,更好發揮作用”。夏寶龍觀點鮮明,分析透徹,說理形象生動,發人深思。以“化學反應”的思路來謀劃“北都區”、前海、河套、南沙進行創新實踐,恰是香港的一道“必答題”。 以“烈火金剛”品質探新路 夏寶龍講的“烈火金剛”一詞,源於長篇小說《烈火金剛》。這部小說講述的是抗戰時期中國冀中平原軍民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大掃蕩”而浴血奮戰的感人故事,這部小說後來被改編電影和電視劇,收視率很高,影響和激勵了幾代國人。 烈火焠鍊,百鍊成鋼。越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越能夠磨礪意志、創造奇跡。回望來路,中國的科技創新也是在外部打壓中不斷創造奇跡的。 這些天,網友對西藏日喀則地震救援的效率震驚不已、贊口不絕。地震前兩分鐘,無人機飛到地震災區上空偵查;地震發生後十分鐘,救援飛機起飛;地震發生半個小時,地震中心區域開始破拆救援……北鬥衛星、運20飛機在救援中立了大功。回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們還沒有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沒有大型運輸飛機,中國的科技進步正是在美西方封鎖的環境下取得的。 時下,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複雜,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進行封鎖和打壓,已成為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利器”。在這種環境下,要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一流的科技創新高地,面臨著重重困難。 越是艱險越向前。夏寶龍講到“烈火金剛”,是希望港澳工商界、企業家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百折不撓,要以“烈火金剛”的堅強品質,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堅定決心和魄力探索新產業、新業態,為港澳贏得未來,為國家貢獻力量。 憑“久久為功”耐力謀未來 習近平主席在澳門考察橫琴合作區時強調:“要堅定落實規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久久為功”。夏寶龍在研討會宣講習主席這一重要論述時說:“大家要深刻領會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港澳未來負責、對『一國兩制』事業負責的態度,推進橫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顯然,在夏寶龍解讀中,無論是在橫琴、前海、河套、南沙、“北都區”發生“化學反應”,還是工商界以“烈火金剛”的品質探索新產業、新業態,都必須明確一個認識:大灣區建設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既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須保持歷史耐心。 夏寶龍所言非常切合實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建設,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進行,將會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借鑒,必須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 夏寶龍說:“大家要謀定而後動,算大賬、算長遠賬,想清楚再乾,實施‘戰略留白’,切忌急功近利。”這些話說得十分到位。也就是說,如果時機不成熟,寧可等一等,也不能給後人留下遺憾! 本港不少人對“北都區”的認識集中在疏解人口和發展產業上,工商界對探索新產業、新業態的難度也估計不足,夏寶龍的“金句”點醒了人們:“北都區”重在“化學反應”,工商界貴在“烈火金剛”!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