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院長談兩地醫療:優勢互補 育才解困香港中通社9月17日電(記者徐嘉儀)為紓緩醫療需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推動醫療資源合作。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談醫學院發展,也談香港與內地醫療如何優勢互補,促進人才培育及交流,或可優化香港醫療。 香港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積累已久,公立醫院不少專科新症輪候時間約兩年,近年出現的移民潮,令情況雪上加霜。 劉澤星說,即便沒有移民潮,本地培訓的醫生人數也不足以應付需求。因此,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及引入海外醫生,對短期內紓緩人手緊張有一定幫助。但長遠而言,仍需培育更多本地醫護專才。 香港中通社圖片 港大醫學院從2009年開始逐步增加收生,新學年的醫科課程學額更由265個增至295個,中醫學、藥劑學及牙醫學的資助學額亦增加4至10個不等。劉澤星說,除了培養專才,也會招聘更多世界級醫療人才任教,“這方面的工作永遠不會停止。” 香港培養一名專科醫生需要超過10年時間,惟不少在公院稍有經驗的專科醫生,都轉投私營醫院。 劉澤星在公立醫院服務多年。他認為,公私營醫院體系不同,在公院能碰到更多複雜病症,和鑽研新的治療方向。他希望,能將這些經驗帶給學生。 社會責任感不能單靠口述式的課堂培養,所以劉澤星早年任港大醫學院副院長(教學)時,推出“增潤學年”,讓大三學生暫離學業,到不同地區參與人道救援工作或交流實習,“在專業知識外,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了解社會發生的事情和醫生的責任。” 有不少醫科生“增潤年”選擇到內地實習。劉澤星說,內地人口基數大、病症多,在臨床經驗上優於香港;在科研方面,尖端醫療技術及幹細胞研究也有很好的成果;而且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的醫療大數據技術先進,能提供更好的臨床支援、啟發創新治療方式等,讓同學拓闊眼界,“這些都是內地能帶給香港的。” 為實現兩地醫療合作,香港大學和深圳市政府合辦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談到如何發揮香港醫療優勢,劉澤星說,香港在訓練專科醫生方面經驗豐富,可分享予內地。 早在2018年,深圳市衛生健康委、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港大醫學院及港大深圳醫院,四方共同簽訂《深港專科醫師培訓項目合作備忘錄》。 “互相溝通很重要。”劉澤星指出,現在港大深圳醫院已設立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冀將香港的教學經驗、系統和方式引進內地,結合內地經驗,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科醫生培訓體系。 未來兩地在專科醫生訓練的規範相似,或可達到資歷認證,促進醫生來港及兩地人才交流合作,是雙贏的方案。 擔任院長一個多月,劉澤星形容工作“仍在摸索”,醫學正在持續創新變革,醫學院的課程每年都有進步的空間。香港在醫療服務和資源配置上,如同跑馬拉松,也需要跟上腳步,不斷向外學習。(完) 【編輯:李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