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包山復辦 搶回一段香港長洲舊時光香港中通社5月2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陳卓儀 張明臻)因新冠疫情闊別三年的長洲太平清醮壓軸項目搶包山比賽,27日淩晨登場。新一屆“包山王”,“包山後”出爐,島上居民開始領取“平安包”,祈求平安。這項攀爬活動吸引1300多名市民進場觀看,感受久違的熱鬧。 早在太平清醮前,“平安包”就成為5月份長洲島的吉祥物。出了碼頭,走進兩側的陳街舊巷,立刻會見到熱騰騰的包子,印著“平安”二字;飾品店、飲料店、茶葉店,都把產品包裝成包山的模樣。 搶包山次日,居民排隊領取平安包。吃了已祈福的平安包,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無論是太平清醮還是平安包,對每個長洲人都很重要。儘管太平清醮有很多元素,但主要想體現的都是平安二字。” 郭錦記包子鋪已在長洲開店50多年,向來生意十分暢旺。老闆郭宇鈿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說,太平清醮巔峰期會售賣6萬只包子,4月初就開始為節慶準備,近日每天幾乎都通宵做包子。 他介紹,最傳統的是麻蓉餡包子,因這個民俗開始時人們生活條件都不富裕,用最廉價的材料,芝麻、砂糖等,久而久之形成傳統。後來就有蓮蓉、豆沙、綠茶等餡料。不過和其他麵包的製作不同,由於節慶期間要齋戒,因此不用豬油或牛油;包子還會印上“平安”的印章。 香港中通社圖片 儘管疫後人工、物流、原材料的價格都漲了很多,郭宇鈿同父親商量後,決定讓居民和遊客買的開心就好,仍維持10港元一個的價格。 太平清醮2011年被正式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獲美國《時代周刊》雜志網站選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但隨著時代發展,長洲的年輕人都到市區發展生活,新血難招,令這項民俗的傳承多了阻礙。 郭宇鈿坦言,現在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人工,長洲做包子都是手工作坊,老師傅一個又一個離開,年輕人也不想入行。現在還沒有方法解決人手問題,但總歸都要面對。 每年太平清醮的連串活動都會吸引成千上萬本地及海外遊客慕名而至,既振興長洲本土經濟亦有助推廣香港的旅遊業。追溯最傳統的太平清醮活動,卻和競賽或旅遊,毫無關聯。 包山本是為供奉北帝,醮會結束後,掛在包山上的包子供居民搶奪,拿到越多及越接近山頂的包子,代表取得越多福氣。1978年的太平清醮活動,包山倒塌導致數十人受傷,因此搶包山被禁。2005年開始,特區政府將這項民俗結合競賽,在工程專家指導下舉辦搶包山比賽。 百多年來,太平清醮由道教儀式,演變成跨宗族的長洲全島節慶,更在旅遊業推動下變成了全港盛事。太平清醮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亦會隨著年代改變。 疫情後舉辦的搶包山比賽,搶回的是熱鬧、平安,還有傳統的舊時光。 【編輯:李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