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就能拿補助?台媒批台灣一些文人已成“政治寄生蟲”香港新聞網1月26日電 日前,台灣2025年政府預算案在經歷大幅削減後三讀通過,其中文化領域的預算被削減了11億元(以下均為新台幣),并有34億元被凍結,此舉迅速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據悉,此次預算削減,使得台灣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補助的現象成為了公眾熱議的焦點,特別是影視作品中因加入“反中”元素便能獲得補助的情況,更是激起了強烈的討論。 台北街頭。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據台媒報道,文化預算的大幅削減引發了眾多曾受台灣“文化部”資助的影視文藝界人士的不滿,他們紛紛表示,此舉無異於在“消滅台灣文化”。 台灣“文化部長”李遠更是形容這是一份“羞辱的招降書”,暗示台灣文化離消亡不遠了。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當台當局利用特定的補助政策,系統性地傳播與倡導某種價值觀,并迫使創作者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間做出選擇時,就已經為文化創作設定了框架,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創作者的自由。這樣的作品往往缺乏深度與感染力,更難以經受時間的考驗。 台灣中時新聞網25日發佈的專家署名文章指出,近年來民進黨大力推行“去中化”政策,試圖割裂與大陸的文化聯繫,導致台灣的藝術創作之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偏離正軌。政治的正確表態已成為文化領域的顯學,無論是文學創作、流行音樂還是影視戲劇,只要融入“愛台反中”的元素,往往就能輕鬆獲得“文化部”的大額補助。 文章列舉了多部因加入“反中”元素而獲得高額補助的影視作品,如2017年的電影《衝組》獲得1900萬元補助,2022年的《流麻溝十五號》獲得1500萬元補助,以及預計將於今年播出的電視劇《零日攻擊》更是獲得了高達1億1300萬元的補助。然而,這些作品往往缺乏藝術性,更多地被視為政治宣傳品。 此外,文章還批評了台灣當前各大文化獎項如金曲獎、金鐘獎或金馬獎等,已成為文化工作者政治表態的舞台。這種“政治正確”的選邊站,不僅無助於台灣文化的輸出,更凸顯了台灣文化界的貧瘠與枯竭,難以產出具有深遠影響的佳作。 相關話題引發熱議後,2020年台灣知名漫畫家彭傑的一段言論也被網友翻出。 彭傑曾表示,政府提供補助後,台灣的漫畫環境并未好轉,反而每況愈下。因為補助讓漫畫家們過於安逸,逐漸“背向讀者,面向政府”。拿補助成了漫畫家的首要任務,他們不再思考作品的價值及如何在市場上生存。 彭傑的觀點也得到了部分影視業從業者的讚同。 有從業者在論壇發文指出,補助應以行業新人為主,且新人享受補助的年限應有限制,并逐漸降低補助額度,以避免培養出依賴補助、無法獨立生存的“啃老巨嬰”,進而影響整個影視產業的發展。 同時,也有台灣媒體指出,并非文化產業的補助本身不好,而是創作者過於依賴補助,缺乏自我生存的能力。台灣的文化界似乎被困在了補助的圈子中,難以自拔。 此外,台當局的補助政策還牽扯到各方利益,內部存在諸多亂象。 有台灣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爆料稱,有台灣文化界人士通過政治人物的幫助獲得補助後,雙方進行利益分成。據這位網友爆料說,“七分那是人家的,三分才是真正賞給你的補助”。而這種腐敗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文化補助政策的不滿。 面對如此種種現象,有台媒感嘆道:那些只想靠關係拿補助的“文化蟑螂”,與其說他們是文化創作者,倒不如說他們是政治寄生蟲更為貼切,而這才是台灣的文化悲歌。 【編輯:淩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