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被關停,美國國際開發署是幹什麼的?香港新聞網2月5日電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月4日援引知情人士稱,美國國際開發署所有海外辦事處已被勒令關閉,所有工作人員將於2月7日前召回。此前一天,特朗普政府關閉了美國國際開發署,禁止該署工作人員進入位於華盛頓特區市中心的總部。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表示,國際開發署“沒有改善的希望”。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報告顯示,美國國際開發署擁有1萬多名員工,其中約三分之二在海外工作,該機構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處。 美國國會大廈。新華社資料圖片 當地時間2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國際開發署存在大量欺詐行為。而在此之前,馬斯克已在社交平台上發表言論,稱該機構為“犯罪組織”,并直言“是時候讓它去死了”。他還將該機構描述為“仇恨美國的激進左翼馬克思主義者的蛇巢”。 特朗普及其盟友批評該機構“明顯偏向民主黨,并帶有政治偏見”。馬斯克更是指責其參與了“流氓中情局的非法行動”和“網絡審查”,并利用美國納稅人的資金資助了“生物武器研究”。 從政治角度來看,馬斯克與民主黨人之間的分歧,可能反映出美國不同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馬斯克作為商業巨頭,其立場和觀點可能受到自身商業利益和政治理念的影響;而民主黨人則從維護美國現有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戰略的角度出發,反對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範霍倫就表示,關閉該機構似乎是間接幫助俄羅斯和中國,因為美國國際開發署是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政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他還以俄羅斯官員對馬斯克的決定表示讚賞為例,來強調這一行為的潛在危害。 此外,民主黨人指出,他們不認為關閉該機構的決定是合法的,因為該機構是根據美國國會的決定成立的,要關閉它同樣需要國會的批准。一些前美國國際開發署高級官員也警告說,如果撤銷該機構,美國將失去一個關鍵的“軟實力”外交工具。 特朗普就職後簽署行政令,要求美國所有對外援助暫停90天,以評估項目是否有效、是否與本屆政府對外政策保持一致,導致數以千計援助項目暫停。因大量對外援助項目暫停,美國國際開發署約60名職員1月27日被要求“休假”。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美國國際開發署所有海外辦事處已被勒令關閉,所有工作人員將於7日前召回。目前,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官網已下線,所有直接雇用人員將處於“行政休假”狀態。 資料顯示,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於1961年,作為承擔美國大部分對外非軍事援助的聯邦政府機構,其主要目的是承辦開發貸款、推動技術援助方案、分配軍援以及處理農業剩餘物資等。 自成立以來,它的工作重點隨著時代變遷與美國外交重點的轉變不斷調整。從最初的提供科技和資本援助,到後來在衛生、教育、人力開發、扶植自由市場、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廣民主等方面發力,再到進入21世紀後參與伊拉克、阿富汗的戰後重建工作,該機構的觸角已伸到世界各個角落,向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人員,年預算占美國年度財政預算的1%,2011財年更是高達350多億美元。 有分析指,美國國際開發署長期以來以援助之名,在全球各地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和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外交關係。 美國媒體2014年曾爆料稱,美國國際開發署及其承包商自2009年10月起以旗下項目為幌子,秘密派遣來自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和秘魯的年輕人前往古巴從事反政府活動,約10名來自拉美國家的年輕人受到招募,最低時薪為5.41美元,約合35元人民幣。 據《今日俄羅斯》報道,美國國際開發署近日還發佈了一份報告,回顧了他們在委內瑞拉進行援助活動的相關情況。而這份報告清清楚楚地說明:美國國際開發署在美國干涉委內瑞拉內政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美國國際開發署旗下的另一秘密項目“古巴推特”也飽受質疑。2010年至2012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古巴創建和運營一個類似“推特”的社交媒體網絡,表面上通過向用戶推送文字信息并為用戶之間的交流提供平台,暗地裡卻企圖利用這一網絡顛覆古巴政權。 2013年,時任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也宣布將美國國際開發署驅逐出境,指責其活動含有政治目的,陰謀反對玻利維亞政府。 2019年7月,美國國際開發署還向歐洲盟友兜售了一份“反俄計劃”,名為《抵抗克里姆林宮邪惡影響力發展框架》,號稱要幫助歐洲擺脫所謂的俄羅斯干涉和侵犯。俄羅斯外交部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并指出單從計劃名稱就坐實了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意圖不是打造合作,而是進行意識形態鬥爭和洗腦。 在關閉USAID引發的爭議仍在發酵之際,特朗普和馬斯克已經在尋找“提升政府效率”的下一個目標。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特朗普政府正考慮通過行政手段解散美國教育部。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相關官員已圍繞一項行政命令進行討論,該命令將撤銷美國教育部所有未被明確列入法規的職能,或將某些職能轉移至其他部門。 除了在聯邦政府層面的調整,特朗普政府繼續“退群”。特朗普當地時間4日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行政令還要求繼續停止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近東救濟工程處)提供支持,並評估美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的參與情況。 2018年6月,美國宣布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稱理事會對以色列“存在偏見”。2021年2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聲明說,美國將以觀察員身份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近東救濟工程處成立於1949年,主要負責向生活在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以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註冊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救助、教育和醫療等服務。2024年1月,美國宣布暫停向這一機構提供額外資金。(完) 【編輯: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