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真是開眼 外媒對華的“鬼才”邏輯2025年春節期間,看電影似乎成為了中國人的“新年俗”,春節檔電影市場熱鬧非凡,為今年贏得了一個實打實的“開門紅”。 據統計,截至2月5日,春節檔上映新片總票房突破100億元人民幣,觀影人次達到1.87億,雙雙刷新中國影史春節檔最高票房和人次紀錄。 中國電影業的火爆引來了諸多外媒關注。大多數普遍以樂觀積極的心態看待,例如伊朗《德黑蘭時報》評論稱,這是中國電影業發展的里程碑,也標誌著中國文化產業實力不斷增強。巴西最大財經雜誌《審視》刊文稱,中國消費者在2025年春節期間的消費積極性高漲,進一步增強了消費市場的樂觀情緒。 當然,在諸多評論中也摻雜著少部分“莫名其妙”的言論,基本就是來自美西方媒體,認為“經濟不振導致消費降級,看電影成為春節期間比旅遊廉價的替代方案,是推升票房的原因”。 有外媒報道稱,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創歷史新高,部分原因在於經濟增長相對放緩的當下,其他類型的消費支出受到影響,使得春節期間的熱門電影吸引了大量觀眾走進影院。同時,中國政府將“看電影”作為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通過提供補貼等方式,進一步激發了消費者的觀影熱情。 還有報道稱,在春節8天假期期間,儘管中國各地政府大力推出補貼政策以刺激消費,但民眾選擇看電影而非外出旅遊,這凸顯了消費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反映了民眾對就業和收入前景不確定性的擔憂。 因此,有中國網友戲稱自己在電影院里“找到了春運的感覺”。 那麼,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呢?我們用數據說話。 作為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今年春節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安全繁榮有序,出游人次和出游總花費等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 旅遊平台數據顯示,今年春節中國遊客目的地覆蓋2100餘個境外城市;春節首日,中國出境遊訂單較去年春節同期呈現兩位數增長,海外租車和門票訂單漲幅超過七成。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2月5日公佈2025年春節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情況。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春節假期8天,全國國內出游5.01億人次,同比增長5.9%;國內出游總花費6770.02億元,同比增長7.0%。 此外,服務消費活力十足。在2月6日中國商務部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何咏前介紹了今年春節消費市場情況。據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節日期間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4.1%。何咏前介紹,節日期間,食品、年俗商品、綠色智能家電、手機、平板等商品熱銷。重點監測零售企業家電、通訊器材銷售額同比增長10%以上。 針對外媒“春節檔電影票房高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錢”的論調,中國網友紛紛表示不解并予以反駁。有網友總結此類論調道:“吃泡面,經濟下行;不吃泡面,經濟下行;電影沒人看,經濟下行”、“都去看電影,經濟下行”、“完美閉環。”還有網友調侃道:“沒錢?我們只是看電影看出了50億的票房而已”、“這個邏輯把我CPU都燒幹了,我都沒想通。” 其實,外媒的這種“鬼才”邏輯一點也不陌生,歸根結底就是對中國經濟“唱衰論”,這是他們的一貫伎倆。甚至部分美西方媒體已經到了“失心瘋”的地步,給“市面”“人氣”等直觀反映中國經濟狀況的場景加濾鏡、擺拍照片和公然扯謊。 在一些西方政學界人士和媒體的“認知”中,中國總是面臨著各種“危機”——“中國糧食危機論”“中國造假論”“中國崩潰論”“中等收入陷阱論”“中國見頂論”…… 現實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2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在新能源等新賽道遠遠超越西方發達國家…… 於是,有人就見不得好。橫竪都不好,真是爛人看什麼都是爛的。 幾十年來,美西方多次通過聳人聽聞的“神預言”,反複提出、炒作中國經濟即將衰退,試圖動搖市場信心,最後又反複以“看不准”而收場。 一樣的邏輯,相同的套路。 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只要不是睜眼瞎,心裡應該都門兒清。 【編輯:何湘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