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手稿信件等遺產緣落香港香港中通社2月1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2025年是張愛玲辭世30周年。這位出身上海、移居香港,最後長年居於美國的女作家,其代表作《傾城之戀》《半生緣》等時至今日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如今,人們對於張愛玲的了解可以更加豐富鮮活。香港都會大學12日向傳媒展示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珍貴手稿遺物。 手稿、信件、照片,一筆筆由張愛玲親手書寫的文字,拼湊出了她生活的點滴碎片。這其中,有她喜愛占卜用的“牙牌籤”,也有她託宋鄺文美幫忙在香港訂製旗袍的手繪設計圖;修改小說、劇本的意見不在少數,而張愛玲向摯友安排遺產的信件,更是讓人動容。 該批文獻遺物由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以朗及宋元琳捐贈,初步估計僅相關書信便達六七百封,數量龐大。 作為張愛玲至交好友宋淇夫婦之子,宋以朗從父母手中接手處理張愛玲遺產已長達20多年。他接受採訪時說,現時自己年齡已不小了,很擔心如此多的遺產手稿該如何處理 ,畢竟個人的專業性不足。張愛玲與父母有諸多書信往來,思考良久,他決定將其和父母的手稿及遺物一同捐出。 張愛玲與宋淇夫婦有長達40年的書信往來,單是信件交流字數已有60多萬字。談及此,宋以朗為張愛玲和父母的友誼動容,坦言“十分羨慕”,都不知去哪找這樣的朋友。 張愛玲是近代華語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與香港有深厚淵源。香港都會大學獲得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以朗博士及其姊宋元琳女士慷慨捐贈一批珍貴文獻及遺物,包括張愛玲的手稿、個人物品,以及與摯友宋淇和宋鄺文美夫婦(宋氏姊弟的父母)等人往來的書信。香港中通社圖片 捐贈計劃召集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梁慕靈接受中通社專訪時說,這種“三位一體”的捐贈非常寶貴。“內地讀者可能更多知道張愛玲,但對宋淇夫婦沒什麼了解。”梁慕靈指,宋淇在華語文化屆有著重要角色,不但是知名文藝評論家等,“紅學(《紅樓夢》的學問)”也深有研究。 “香港報刊等對於張愛玲的報道,最早可以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見到,那是張愛玲幫助電影公司撰寫電影劇本的時期。”梁慕靈追溯張愛玲與香港之緣,“在七八十年代,張愛玲的許多作品都被改拍為電影,亦陸續見報”。 在梁慕靈看來,張愛玲及宋淇夫婦的手稿等遺物落在香港,同時也提升了香港在文化界的影響力。這對學生們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例如都大的創意寫作課程、年代文學研究等,都能加入有關張愛玲的新例子。 捐贈計劃召集人、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館長譚文力指,都大圖書館將為這批珍貴遺物開設張愛玲特藏和宋淇、宋鄺文美特藏,並計劃建設中國現代文學展覽廳進行展示。同時,圖書館還會和都大人文社科院合作,建立檔案文獻資料庫和數碼典藏,期望能讓世界各地學著和公眾線上閱覽這些文獻資料。 現時,香港都會大學仍在整理相關手稿等遺物內容,料今年下半年可向公眾開放展出。(完) 【編輯:李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