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宣布台灣防務預算要達GDP3%以上香港新聞網2月15日電 為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一系列關稅威脅,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昨日(2月14日)上午召開安全高層會議,宣稱要讓防務預算達到GDP3%以上的目標。 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台灣“中央社”資料圖 賴清德稱,新一年將優先推動以下三大工作,除提高防務預算外,還包括:持續推動安全法制改革,擴大“安全網”,應對大陸的“統戰”;和盟友合力打造所謂“全球民主供應鏈”,將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 就在他講話的前一天,特朗普宣布對美貿易夥伴征收“對等關稅”,并再度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芯片生意,稱“我們希望它們回到美國,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在2月14日的講話中,賴清德不斷和美國“套近乎”,稱民進黨當局是特朗普第一個任期起就合作無間,并延續至今的“國際夥伴之一”。他還舉例稱,過去8年,美國宣布對台軍售總計有48項,金額達到262.65億美元,在特朗普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內就有22項,金額達到187.63億美元,對台灣防衛能力“有重大幫助”。 賴清德還稱,在雙方經濟合作上,“台灣一直是美國最可靠的貿易夥伴,也是美商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台媒稱,特朗普一直拒絕公開承諾保護台灣安全,去年競選期間就要求台灣將防務預算從目前占GDP的2.5%至少增加到5%,甚至高達10%,并稱台灣要為安全付出昂貴的“保護費”。對於台積電,特朗普稱其“偷”了美國芯片事業,宣稱要對台灣芯片征稅。 “賴清德所謂的三大應對策略,究竟是保護台灣的堅實防盾,還是不得不繳納的保護費?”台灣聯合新聞網14日質疑稱,增加防務預算難以擺脫軍購導向的質疑,在“不對稱作戰”成為主流的今日,台灣一味增加硬件投入,且不見得買得到想要的軍備,真能有效提升台灣的防禦能力?此舉是否會加劇台灣對美軍事裝備的依賴,進一步喪失自主性? 台灣政治大學財稅系教授陳國梁14日稱,如果要達到GDP的3%,約7500億元新台幣,就要再增加1000多億元新台幣。這會排擠其他施政資源,肯定會產生副作用;其次,台灣防務支出都是對美采購,無法創造對內經濟效益,但面對美國強權,台灣也只能配合。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稱,台灣防務預算一直增加,“未來會逐年上升,這是可怕之處”。他認為,賴清德需要說明,增加的預算要用在哪里,是為了確保台灣安全還是另有其他目的。 “‘特朗普2.0’的威力,顯然遠超出民進黨當局的預料。”國民黨“立委”李彥秀稱,台“國防部長”顧立雄去年才聲稱防務預算無法達到GDP的3%,特朗普發文預告對等關稅計劃後,賴清德就緊急召開安全高層會議。她直言,防務預算就算提高到GDP的3%,恐怕也遠不及特朗普的目標。 台灣聯合新聞網認為,美國一方面需要台灣在戰略上牽制大陸,另一方面又不滿台灣在貿易上佔據優勢,“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不是基於共同利益的戰略合作,而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利益交換”。 台灣《中國時報》分析認為,台灣還有其他選擇,就是促進兩岸民間的“善意累積”,這必須仰賴兩岸人員頻繁往來。當兩岸民間有互信與善意,台灣才更有底氣與特朗普談判。(完) 【編輯:豐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