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來論】仁琳琳:香港國際形象遭西方媒體誤讀的三大原因及對策

分享到:
2024-10-25 17:0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是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憑藉地緣優勢,香港不僅在區域經濟中扮演著橋樑角色,也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活力。然而,2019年之後,香港遭遇了一系列社會動盪。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監管環境的變化導致香港受到西方媒體的廣泛審判,其國際形象頻繁受到西方國家的攻擊。

資料圖: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圖源:香港中通社

具體而言,西方媒體對香港的誤讀原因有三。

第一,西方媒體對香港的報導常常帶有後殖民色彩。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有長達一百多年的殖民歷史。西方媒體在報導香港時,往往未能擺脫殖民時代的視角,不自覺地沿用殖民時期的思維和敘事方式,將香港描繪為與內地對立的“他者”,忽視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和合作。西方媒體未能正視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特殊地位,以及香港社會追求穩定和發展的普遍願望。這種政治和文化偏見導致了其對香港實際情況的選擇性報導和誤解,使得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認識產生了偏差。

愛德華·薩義德曾指出,西方對東方的描述常常是片面的、簡化的,這種描述不僅構建了一個被誤解的“他者”,也鞏固了西方的文化中心主義。在西方媒體的香港敘事中,可以看到這種“東方主義”的現代翻版。例如,BBC最近的一篇題為“從‘國安教育’到‘愛國主義教育’,北京如何逐步改造香港人思想”的報導。這篇報導預設了北京對香港社會思想文化進行強制性控制和改變的觀點。事實上,這種表述忽略了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全球普遍的實踐,也無視其在培養國家認同、社會凝聚力方面的積極作用。這種文字遊戲的背後是對抗性和衝突性的報導框架。這套西方媒體慣用的框架和話語,加深了西方社會對香港的誤解,無法提供平衡和全面的新聞視角。

第二,西方媒體的報導還受到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這種思想認為西方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是普遍適用的,其他社會和文化應該遵循西方的模式。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西方媒體在報導香港時會以西方的價值觀和標準來解讀香港的事件。例如,西方媒體將暴力衝突美化為民主示威,將一切政府的引導和干預都視為極左行為,忽視香港特區政府和內地為維護法治和社會秩序所做的努力。這種雙標行為和霸淩話語在英國政府最新發佈的《香港半年報告》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份報告對《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市民生活和經濟活動回復正常、營商環境恢復的實況置若罔聞,刻意強調所謂的“民主”和“自由”受損,忽視了香港社會大多數人對於和平、穩定和發展的渴望。

第三,在流量驅動下,西方媒體報導香港事務時傾向於選擇更具戲劇性和衝突性的內容來吸引受眾目光。在當下的媒體環境中,情緒已經成為引爆流量的一個公開密鑰。那些能夠煽動公眾情緒的報導更容易獲得關注。西方商業媒體的業務壓力導致媒體更傾向於報導激進的抗議活動和街頭衝突,而不是香港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的一面。西方媒體不僅大量報導各種抗議行為,對香港政府為改善民生和推動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也採取負面態度。這種不平衡的報導方式不僅誤導了公眾,也加劇了香港社會的分裂和對立。

香港中通社圖片

從國際傳播的角度講,香港的國際形象對於其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西方媒體報導中的偏見和誤讀不僅影響了香港的國際形象,也加劇了地緣政治的緊張。因此,維護一個真實、公正的國際形象對於香港來說是一項重要任務。為了改善香港的國際形象並回應西方媒體的報導,香港應該採取一些針對性行動。

一方面,香港應樹立強烈的文化自信。香港長久以來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樞紐,這是講好香港故事最大的底氣。香港應堅守自己的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從香港的歷史和現代發展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為講好香港故事提供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香港要主動出擊。

首先,在國際輿論場上,有關香港的問題不能沉默,不能讓誤解、噪音佔據上風,甚囂塵上。在輿論上香港媒體應主動出擊,先發制人。一方面要針對西方的不實報導和攻擊,採取堅決有力的反制措施,贏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打破西方的輿論霸權。另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在講香港故事中準確把握宣傳導向,大力宣傳香港發展的新實踐和新成就,營造認識香港、理解香港、支持香港的輿論氛圍,為香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輿論支持。例如,香港可以定期舉辦新聞發佈會,提供及時、透明的資訊來回應西方媒體的質疑。另外,通過邀請國際媒體參觀香港的重要社會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活動,可以為西方媒體提供第一手的報導材料,使他們能夠從多元角度報導香港的發展和成就。

其次,香港要增強輿論宣傳的親和力。縱觀新聞傳播史,那些能夠跨越文化和語言障礙觸動人心的故事往往具有持久的影響力。香港應多用國際社會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好香港故事,積極傳播香港的文化和價值,展現香港的嶄新風貌,讓世界對香港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例如,通過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建立多語種帳號,香港能夠更直接地與全球受眾溝通,分享其多元的社會文化故事。這些帳號可以展示香港的自然美景、節日慶典和日常生活,從而吸引更多的關注和互動。此外,通過組織線上互動活動,如問答、調查和競賽,香港可以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分享他們在香港的生活體驗,進一步改善香港的國際形象。

最後,香港需要培養一批精通國際傳播規則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這些人才可以通過參與專業的培訓項目,學習如何有效地與國際媒體溝通。這些經驗豐富的傳播人才將成為香港故事的有力講述者,幫助國際社會更全面地瞭解香港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

總結而言,西方媒體對香港的報導受到後殖民主義、文化中心主義和西方媒體制度的三重影響,導致其在報導和解讀香港社會動態時存在顯著的偏見和誤讀。為了糾正這一現象,香港需要採取積極的措施,既要樹立文化自信,也要在輿論場上先發制人,主動出擊。

(本文作者為國際傳播學者仁琳琳,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視頻

更 多
【你不知道的香港】120年歷史的叮叮車原來這麼“新潮”?跟女車長一起來開電車
從150張新聞照片看中國變遷和香港成長
李家超的“內疚”和“動力”:做特首要忘我 但不能忘他
愛酒人士注意了!“香港美酒佳餚巡禮”回來了 快來維港岸邊小酌一杯
中通社專訪特首李家超:香港凝聚共識坐上“改革號”
“高才通”帶來收益佔香港GDP1.2% 李家超:人才不分國籍 越多越好
考古新發現!“威尼斯之獅”竟不是獅子?還有可能來源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