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湯圓、賞花燈,港台還有這些獨特的元宵習俗香港新聞網2月12日電 今天(2月12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古人稱夜為"宵",正月是農曆的元月,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這一天,人們張燈結綵,歡度團圓佳節。除了吃湯圓、鬧花燈和猜燈謎這些經典活動外,香港和台灣地區還有一些獨特的元宵習俗。 “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一向是台灣地區元宵節的重頭戲。 據悉,台灣北部平溪十分村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已有200多年歷史。所謂“做天燈”,就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天燈的“帽沿”用竹片圍成圓形,用兩根鐵絲在圓形竹片之間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間交叉點上。 “天燈”有大有小,緩緩升空後猶如一個個大大小小閃爍的火球,隨風飄向遠方,與夜空融為一體,妙不可言。人們相信,天燈放得愈高,運氣就愈好。 在台南鹽水,每年農曆元月14、15日少不了“放烽炮”。所謂“蜂炮’,是由數萬隻衝天炮製作而成的,每一個衝天炮的炮芯連接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連續射出,震耳欲聾,聲光齊作,在夜幕的襯托下蔚為壯觀,撼人心魄。萬炮齊發的景觀與速度如同蜂群傾巢而出,故稱之為“蜂炮”。 2月11日,一年一度的台南鹽水“蜂炮”正式開始。香港中通社圖片 當地民眾相信,被蜂炮炸過可以去掉霉運,身上被炸得炮愈多,來年運勢愈旺。因此每年鹽水蜂炮都能吸引大批民眾熱情參與。神轎所到之處,鎮民燃放鞭炮,滿天烽火,煙雲罩霧,整個鹽水鎮的街道都被炮紙覆蓋著,幾乎看不到柏油路面,場面熱鬧非凡。圍觀、參與的人群中往往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 “炸寒單”則是台東特有的元宵習俗,民眾相信鞭炮炸得越旺,來年財運也會跟著旺。每年元宵節,總能看到民眾手持鞭炮,朝著赤裸上身的寒單爺猛烈轟炸,場面既刺激又熱鬧。 除了上述這些熱鬧的“重頭戲”之外,澎湖地區還有一個既有趣又神祕的重要活動——“乞龜”。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中的中央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甲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 “芳片龜”,有用線麵堆製而成、有長壽寓意的“麵線龜”,有以麵粉、雞蛋、糖、沙油為原料用龜模製作的“雞蛋精龜”,有熟糯米皮、紅豆餡的 “麻薯龜”;甚至還有用黃金打製的“金龜”…… 台灣澎湖乞龜活動。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鄉民們會齊聚在融融的燭光下,在一種神祕而熱鬧的氣氛中,虔誠地舉行著富有宗教色彩的“乞龜”儀式。 在香港,新春鬧元宵的活動亦精彩紛呈。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通常會舉辦多項元宵彩燈展及節慶活動,與市民遊客共歡度。 花燈璀璨迎接佳節,在香港新界圍村,元宵點燈還有另一重特殊意思。新界原居民有不少是閩南人、客家人,在他們的方言中,“燈”和“丁”發音相近,所以部分村落會邀請師傅花數天、甚至一個月扎燈,於元宵節當日將燈掛在宗祠橫樑,寓意添丁、傳承。 此外,元宵節當天還有不少善信會到黃大仙祠參拜月老,以求得好姻緣。 香港大批善信在黃大仙祠參拜月老,以求得好姻緣。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嗇色園黃大仙祠這座百年廟宇不僅是香港的信仰地標,更承載着傳統習俗與現代祈願的交融。無論是祈求天官賜福,還是期待月老牽線良緣,這裡的每一縷香煙都寄託着人們美好的期許。 每每農曆春節末尾,黃大仙祠的香火都會隨著元宵節的臨近再度升溫。在這個參拜月老的好日子,黃大仙祠通常會特意延長開放時間,並推出一系列限定活動,例如當日參拜月老並捐款一定額度,即可請領“月老手繩”及獲贈“祈願卡”,將心願寫於祈願卡上,再掛上桃花樹,可以祈求覓得好姻緣。 【編輯:王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