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中國黎族紡染織綉等三项目入列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分享到:
2024-12-06 09:29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電 正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5日通過評審,決定將中國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播放“羌年”宣傳視頻。新華社

2009年,上述三項都曾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為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製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傳統手工藝。在認識和利用植物纖維、染料的長期實踐中,黎族婦女逐漸發展並形成了由紡、染、織、綉四類技藝構成的完整體系。以此製成的紡織品,如貫首衣、被單、筒裙、頭巾、花帽、壁掛等,統稱為“黎錦”。

羌族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大多數羌族聚居於高山或半山地帶,羌族也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羌語中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相關活動通常持續三至五天。在此期間,羌族民眾舉寨團聚、祭天祭祖、祈福驅穢、慶祝豐收。該遺產項目是集民間信俗、口頭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實踐,也是承載著羌族民眾社會實踐、生活經驗、傳統知識和倫理規範的文化空間。羌族民眾通過參與節慶活動表達對日月山川和自然萬物的尊重,維繫著自身與祖先和鄉土的歷史記憶和情感歸屬。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遺產項目是以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為基礎,採用原木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木”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這一技藝體系的實踐活動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眾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該遺產項目主要流布於中國福建省東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木拱橋既有交通設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是凝聚社區民眾情感、維繫地方文化認同的重要文化象徵和紐帶。木拱橋上的廊屋既是社區民眾飲茶納涼、聚會交流的地方,也是舉行年節祭祀與祈福等社會實踐活動的核心場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節日在木拱橋上舉行祭祀祈福的“走橋”“祭橋”習俗。

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中國有44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完)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通講壇】特朗普與周受資會面,TikTok禁令會有轉機嗎?
在香港見到兩個“劉雯”?國際超模教你合影秘訣
香港六大部門反恐演習 現場控制“恐怖份子”!
李家超:習主席講話指明方向 政府將與社會一同奮發改革
李家超夫婦落區中環灣仔 與市民共同感受聖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