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中國南北方的“小年”為何相差一天?

分享到:
2025-01-22 16:3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月22日電 今天(1月22日)是中國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中國北方傳統的小年,而中國南方傳統的小年則在臘月二十四。

資料圖:臨近農曆新年,香港街頭寫揮春對聯的攤位開始熱鬧起來。 香港中通社圖片

民間將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謂之“小年”,源於人們十分在意“過年”的心態。

那麼,何為“年”?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介紹,年的形成,來源於古人對季節、收成、天象、曆法的認識,這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文化果實。

年,首先是與農作物的收穫相關。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說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隨着曆法知識進步,古人又根據天象、物候等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年就成了這一循環的最好概括。

中國人過年始於臘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這裡所說的“年”,指的是農曆新年,也就是春節,俗稱“大年”。與大年相比,還有一個相當於“預熱”的小年。“甲子春侵臘,燕京又小年”,說的就是北方的小年;“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說的則是南方的小年。

為何南北方小年會相差一天?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異,這背後也是南北之間文化與歷史交融演變的體現。

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麥西介紹:宋朝之時,“小年”被稱為“交年節”,也稱為“小節夜”。

宋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歲除》中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到了清朝,褚人獲的《堅瓠續集·小盡大盡》中記載,“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語大略相同”。

此時,“交年節”已經演變為“小年夜”。清朝以後,北方的“小年”基本上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

之所以出現這種差別,是因為清朝皇宮為節省開支,將祭祀竈王爺與拜祭祖先合為一天,後貴族王侯紛紛效仿,並逐漸流傳至北方民間。

而南方則沿襲古制,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

此外,天津市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解釋說,在中國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

後來隨着時間推移,北方地區逐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

各地“小年”時間也各有不同:江浙滬部分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海南部分地區、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則將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小年”。

節日時間的地域性差異折射出了各地歷史文化空間的差異,但是人們辭舊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小年有哪些習俗?

“年到年到,糕糖祭竈”“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四,竈王爺上天”等民謠裡都說到了“糖瓜祭竈”,祭竈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因此,“小年”也被稱為祭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停下手裡的各種活計,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活動。

中國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竈神俗稱竈王爺、竈公、司命,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中特別崇拜的神靈。

民間傳說,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時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竈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和惡行,用以督促這家人的日常行為自律。

因此祭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擺放貢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黏,意在讓竈王爺多說“甜言蜜語”。

送走竈王爺後,人們開始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各種清掃、洗刷,意在除舊布新,驅晦納吉,乾乾淨淨迎新年。

羅澍偉介紹說,早年的住房一般沒有玻璃,主要靠窗戶紙採光擋風。掃房時要糊新紙,粘貼各種有吉祥寓意的吊錢、剪紙,門上貼馱元寶的肥豬,牆壁上貼上年畫。

如今,很多人將家裡的玻璃擦拭一新後,也會貼上一些吊錢、福字、剪紙等。(完)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香港旅遊發展局花車先睹為快 亮點居然是車上插畫!
香港特首李家超向中通社全球讀者致蛇年新春祝福
買年花“發、發、發” 香港花商:年三十前定能全賣光!
中美兩大AI科學家齊預測:2025人工智能走向何處?
生病後不想在醫院排長隊?這項新業務終於來港!
啟德體育園舉辦慈善演唱會測試效果 觀眾超滿意:原來香港可以有這樣好的舞台效果!
【通講壇】尹錫悅被捕,他將面對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