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三星宣佈在美國建海外最大芯片廠,美媒拱火:在中國附近建不安全

分享到:
2021-11-24 15:51 | 稿件來源:觀察者網

【字號:

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威逼利誘下的韓國半導體巨頭三星電子終於敲定了在美建廠的計劃。副會長金基南宣,三星將在得克薩斯州的泰勒市投資170億美元,建設有5納米先進制程的芯片代工廠。

天距離三星宣要在美國建第二個工廠已過去6個多月。《華爾街日報》在報道時還不忘拱火,稱:“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把大量先進芯片廠設在中國周邊地區的風險越來越大。”

地緣政治干預商業決策情況今後顯然不會減少。《華爾街日報》直截了當地表示:“三星將不得不學會如何處理地緣政治與先進芯片制造之間日益緊密的關,在世界最大經濟體占據世界最重要行業的技術制高點是件令人羨慕的事情,但並不定讓人感到舒適。”

三星宣在美國建先進芯片廠

據韓國紐西斯通訊社11月24日報道,23日當天,金基南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州長官邸舉行了記者招待會,正式公三星電子已就新芯片代工生產線的投資事宜與美國泰勒市達成協議。新工廠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工,計劃在2024年的下半年啟動生產,預計總投資規模將達170億美元。這不僅是三星在美國規模最大的投資,也是三星在海外規模最大的次投資。

此前三星電子已經在得州首府奧斯汀建有座工廠,本次建設的新工廠面積將是485萬平方米,4倍於奧斯汀廠,兩廠之間相距僅25公。三星電子稱,這是在考慮了同現有工廠的生產線協同、芯片生態、基礎設施穩定性、地方政府合作意願以及地區地區社會發展等多方因素後所做的決定。

新廠將采用5納米以下的尖端制程,預計將生產用於5G、高性能計算機群、人工智能等多種領域的尖端半導體。三星電子表示,他們計劃通過此次投資擴大半導體產能,以應對不斷增長的尖端半導體需求,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做出貢獻。

三星泰勒新廠(藍點)和奧斯汀廠(灰點)的位置。圖源:韓聯社

威逼?利誘?

此時距金基南在今年5月宣在美投資計劃已過半年,這座新廠被他稱之為“未來的基石”。泰勒市也為三星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2.92億美元的稅收減免相當於免去了未來十年92.5%的房產稅。

但三星的投資並不只是簡單的商業考慮。早在今年4月,美國本土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就同拜登政府聯手上演了出“半導體巨頭在美投資建廠”的戲。英特爾“帶頭”往美國本土砸下200億美元投資建廠,積電、三星此後也接連宣了120億、170億美元的在美投資的計劃。

當時,韓國《亞洲經濟》就擔憂地指出,三星已經立下了到2030年在非存儲器半導體領域力爭世界第的目標,在晶圓代工領域,位於韓國本土的平澤市將是三星的重點投資對象,如果此時被美國的需求左右,進行非必要的投資,那原有的計劃就會被打亂。

不過,美國從未放松對這家半導體巨頭的施壓。在美國商務部長明確表示可能會有“後續措施”的情況下,三星電子又不得不在11月8日向美國政府“自願”提交包括庫存信息等敏感信息在內的公司資料,以“幫助”美國疏通半導體供應鏈。

本月14日起,三星掌門人李在镕更是親自赴美,在華盛頓接連同白宮核心參謀人員和國會議員見面。據紐西斯通訊社報道,同他見面的有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萊恩·迪斯等人。

美媒評論三星:必須得學地緣政治了

隨著三星建廠計劃敲定,美國《華爾街日報》在11月23日表示,這距拜登政府推動本土芯片制造的目標又邁進了步。

報道毫不掩飾地緣政治在三星建廠決策中發揮的作用,直言它是這決定的關鍵背景。雖然三星17%的代工份額遠遠落後於占比過半的積電,但他和積電畢竟是先進制程領域僅有的兩個玩家,現在他們都集中在亞洲,使得半導體供應鏈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風險。

為什麽集中在亞洲會讓供應鏈“面臨風險”?自然是因為美媒的“傳統藝能”——中國威脅。

《華爾街日報》宣稱,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這也意味著把擁有先進制程的芯片廠設在中國周邊地區的風險越來越大,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也突顯了供應鏈在地理上過於聚集的脆弱性。報道甚至還以美國對華為的無理制裁為例稱,對於芯片制造商而言,雖然渴望他們技術的政府會準備慷慨的優惠來吸引他們過來,但這也有可能招致更多的審查,特朗普政府的出口管制就讓積電失去了華為。

在《華爾街日報》看來,已經掌握了先進技術的積電和三星現在必須得學習下如何處理地緣政治與先進芯片制造之間日益緊密的關了。報道稱:“在世界最大經濟體占據世界最重要行業的技術制高點是件令人羨慕的事情,但並不定讓人感到舒適。”


【編輯:胡雪石】

視頻

更 多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順利發射 已進入預定軌道
香港搭的士不需要現金了?“刷卡、掃碼打的”時代到來
當中國高鐵“開”出國門 老撾人對中老鐵路的真實評價如何?
香港AI已成行業頂流?外國展商怎麼看
第九屆香港金融科技周開幕 匯聚全球金融精英
啟德體育園首場測試賽順利完成 賽事觀眾:又大又新非常好!
內地車企排隊赴港、出海: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啟“下半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