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美媒罕見刊文: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對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

分享到:
2022-02-17 14:49 | 稿件來源:環球網

【字號:

“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對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美國《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16日罕見刊文肯定中國防疫政策,儘管文章裡一些內容還是帶有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傳統偏見和“有色眼鏡”,但文章也承認:西方人很難心平氣和地看待中國的抗疫政策,而這種態度容易使人忽視中國“動態清零”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他國家、包括那些所謂“民主國家”能够從中借鑒些什麼。

《華爾街日報》16日刊文: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對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

這篇評論文章開篇寫道,自從中國針對新冠疫情采取“動態清零”政策以來,外界就一直猜測這樣的政策能否長久。每當傳染性更強的新變異毒株出現,“動態清零”政策就意味著人們要提高警惕,日常生活也會更頻繁地被限制。文章稱,但這種政策卻延續了下來,而且從中國內部看來效果明顯。

“西方人很難心平氣和地看待中國的抗疫政策。”但接下來,文章并未擺脫西方媒體一貫的“上帝視角”,開始指責起所謂中國疫情信息公開“不透明”,以及所謂“民主國家尊重個人權利”等等,但文章也承認,西方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卻容易使人忽視了中國‘動態清零’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他國家、包括‘民主國家’能够從中借鑒些什麼”。

文章認為:“動態清零”政策實現了兩個目標,即死亡人數和經濟干擾最小化。“而這是每個國家在兩年前都渴望達到的結果。”文章引用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2021年GDP也基本符合疫情前趨勢。

“值得研究的是,中國內地是如何做到在這麼長時間內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的。為了執行這項政策,中國投入了大量資源,特別是在病毒檢測方面。例如,人口小於500萬的城市需要在兩天內通過PCR檢測實現全員篩查,超過500萬的城市則需要在3天內完成。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上個月,中國港口城市天津在4.5個小時內完成了全市1400萬人口的檢測。而反觀奧密克戎困擾下的美國,許多城市檢測工作積壓,很多人無法獲得檢測。”

文章提到,中國政府還對“動態清零”政策做了調整,以減少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干擾。在更有針對性的“動態清零”政策下,限制措施通常只涉及城市中的一個轄區、一個社區或是一棟樓。不過,文章也宣稱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并非沒有代價”,比如封鎖和限製出行嚴重打擊了中國的消費支出。

不過,文章援引高盛(Goldman Sachs)編製的一項衡量限制措施和出行情況的指數顯示,與其他國家相比,去年中國的日常生活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要小得多。而在其他地方,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衝擊了企業,導致學校關閉,并觸發了口罩令,疾病和死亡方面的代價更是無法估量。文章同時承認:“普通中國民眾似乎支持也願意配合清零行動,因為他們認識到這樣做的好處。”

《華爾街日報》配圖

此外,對於西方經常借所謂“民主”攻擊中國防疫政策,文章援引《柳葉刀》(Lancet)最近一項試圖解釋為什麼從疫情開始到去年9月一些國家的新冠感染和死亡率較低的研究。這項綜合考察了諸如人口密度、人均收入、年齡和既有條件的研究發現:“在這場疫情大流行中,我們找不到民主與抗疫表現之間的關聯”,文章的作者之一、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健康項目主任托馬斯·博利基(Thomas Bollyky)說。

《華爾街日報》該篇文章接下來指出,研究發現,造成抗疫效果差異的是信任。公民越信任政府,或彼此間的信任度越高,國家就越能有效地應對新冠疫情。“直觀地說,信任政府的民眾更有可能遵守社交距離、密接者追蹤、佩戴口罩和接種疫苗的規定。而在缺乏信任的地方,民眾不太可能遵守相關規定,政府也不太可能要求民眾。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鼓勵民眾去做可以保護他人的事情,并相信他人也會這樣做。”文章援引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顯示:中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很高,在美國則很低。

在《華爾街日報》之後將這篇文章發佈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後,雖然有美國網民“毫無意外”地給這家美媒“挑刺”、不滿其肯定中國,但還是不乏一些敢“說真話”的網友。

一位網友寫道:“與大多數美國媒體和共和黨政客不同,中國不否認或淡化“新冠病毒能够在空氣中傳播”這一事實。在那些擁有購物中心、辦公樓和公寓樓的億萬富翁們修復他們的通風系統之前,疫情不會在美國結束。”

還有網友坦白說:“中國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編輯:俞丹鳳】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