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香港年輕人參與修志:更能體現育人的功能

分享到:
2021-12-12 16:54 |

【字號:

  香港中通社12月12日電 題:香港年輕人參與修志:更能體現育人的功能

  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

  《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在去年底順利出版,時隔近一年《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再面世,洋洋灑灑逾百萬字,講述1978年至2017年期間,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而這部劃時代歷史文獻的背後是平均年齡僅35歲的年輕編輯團隊。

  香港地方志中心責任編輯陳德好是團隊中年輕一員,參與修志屬機緣巧合。

  陳德好大學畢業之後進入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工作,而被譽為“香港修志第一人” 的饒宗頤一直影響著她,工作期間她愈發認識到修志的重要性,但無奈當時香港並沒有地方志。

  終於2019年香港要修志了,這項重任落在當年成立的香港地方志中心身上。得知消息後,陳德好立即“毛遂自薦”,而饒宗頤“求真求實求正”的精神也一直影響著她。

  修志是一項浩瀚工程,最重要的是一手資料,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志工作展開初期,便遇上新冠疫情,實地考察受阻,香港本地的檔案館等全部有限度開放,修志路困難重重。

  首先擺在眼前的是,改革開放40多年,時間跨度較大,資料準確性至關重要。如何找到資料成為“90後”編輯趙浩柏眼前的大難題,“除年代久遠的資料外,一些當代資料已經沒在政府部門存檔;有的資料出於性質,很依賴機構提供。”

  修志過程中,收集資料佔用了趙浩柏七成時間,很多時候修志和找資料同步進行。但資料有出入的時候,編輯又要重新考證,看到數字就要核實已成了“職業病”。

  除了找資料外,也面對知識範疇的問題,趙浩柏說“製書是包羅萬有的”,社會方方面面都要交代,可能出現跨學科的問題,牽涉到對行業的理解。作為歷史科班出身的他,在涉及保險的內容時,時常要請教行業專家。

  對於香港人而言,製書相對陌生,《香港志》是第一部以香港命名的地方志。在趙浩柏看來,修志中最為耗時的要屬訂立篇目,確定主題後,“每個章節寫什麼內容?”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最為重要的是,不同於寫作,修志務求客觀性,只陳述事情本身,呈現資料事實,不能夾雜主觀評論。 

  1978年國家開始改革開放,但作為“80”“90”後,不少年輕編輯並未完整親身經歷這段歷程,“怎麼確保內容不偏頗”,在編輯周少芳看來,可以從資料中歸納當時的情況,“大概80年代初開始,很多資料數據逐漸建立,我們會讓資料說話,讓數據說話。” 

  曾做過逾10年財經記者的周少芳說,做記者時,會做很多未來趨勢性的事情,但她發現,這些都基於歷史累積,而修志的意義就在於“尋找”,“知道香港怎樣走過,才能建立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 

  國有史、地有志,地方志肩負著鑑古知今、資政育人重任。在他們看來,年輕人參與修志更能體現育人的功能。地方志是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了解國家的重要途徑,“地方志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教科書。”

  正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說,年輕一輩參與修志工作,能進一步加深他們認識香港和國家密不可分的關係,增強對於國民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香港地方志中心目標是在2027年完成編纂42冊、共66卷的《香港志》,10大部類記述自然、經濟、文化、政治等範疇內容。接下來,還有5年的時間,每年都將有新的著作出版,在新的出發點,這些年輕的修志者已做好準備。(完)

視頻

更 多
中國車企搶佔東南亞新能源車市場
智能手機都落伍!這款港產眼鏡功能強大超出想像
【通講壇】投票日在即,此次美國大選為何不打“中國牌”?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順利發射 已進入預定軌道
香港搭的士不需要現金了?“刷卡、掃碼打的”時代到來
當中國高鐵“開”出國門 老撾人對中老鐵路的真實評價如何?
香港AI已成行業頂流?外國展商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