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2月20日電 題:專家:投票率不是民主質量衡量標準
香港中通社記者 殷田靜子
香港第七屆立法會選舉19日舉行,這是新選制下香港舉行的首場大規模全港性選舉,順利選出90名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其中,20個地區直選議席的投票率為30%,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香港立法會選舉計票現場 圖源:香港中通社)
早在選舉前,不少人一直拿這20個直選議席投票率做文章,有人甚至將投票率與選舉的優劣掛鈎。更有不良用心者,費盡心機煽惑別人不投票或投“白票”,企圖以此拉低投票率來“證明”新選制不行。選舉結束後,西方媒體紛紛以“投票率低”作標題,意圖證明新一屆立法會的認受性低。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多次呼籲外界不必對投票率做“過分解讀”,稱政府並沒有為選舉的投票率定下目標。選舉結束後,她強調,這次有135萬人投票,反映獲得很多市民的支持。
香港資深評論員、中國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周八駿20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這一屆投票率與過去是沒辦法比較的,因為其選舉形式和方法都不一樣。首先需要承認,“反中亂港”勢力在香港選民當中還保有一定的支持度,當他們支持的政治勢力這次沒有出選的時候,他們選擇不投票,這不奇怪。
周八駿表示,完善選舉制度,就是為了避免讓“反中亂港”勢力進入新的立法會。“有些人希望,既要把這股勢力排擠出去,又要讓他們的支持者出來投票,他們能投給誰?投給愛國者嗎?目前來看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就不應該奢望有一個可以跟過去比較的投票率。”
周八駿注意到,西方包括一些潛逃到國外的“反中亂港”分子,一再呼籲支持他們的選民投“白票”,希望用一個相當比例的“白票率”來顯示他們的力量仍然存在,但這次選舉似乎看不到這個現象。這也說明,即使是支持“反中亂港”政治勢力的選民也不會走得太遠。
這一屆立法會有90個議席,由三大板塊組成,分別為地方選區直選的20席,經改良後功能界別的30席,以及新增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40席。
周八駿指出,就功能界別來看,過去所謂泛民主派的傳統票倉這次投票率也很低,僅三成左右,但愛國愛港佔主導地位的功能界別投票率則有八、九成。另外,選委會的投票率更是高達98%。這三個板塊的投票率,恰好符合了香港當前的政治態勢。
投票率是否民主質量的衡量標準?從全球範圍來看,自1960年代起,一些所謂成熟的民主國家,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等,其選舉投票率就穩步下跌。例如英國倫敦市長選舉的投票率長期低於40%,半年前舉行的法國地方性選舉,投票率僅32%,創歷史新低。
周八駿強調,投票率在很大程度上並不能衡量民主的質量。首先,左右投票的因素有很多;其次,高的投票率可以是政治勢力的反應,低的投票率也可以是社會安定繁榮的反應。“老百姓對現狀滿意,他們投票意願就低,這樣不好嗎?老百姓對現狀不滿,想用投票來表達他們的願望,投票率就高,這又說明什麼?”
周八駿補充道:“香港的投票是普及的,年滿18歲以上的永久居民都擁有投票權,這就符合民主的標準;我們沒有任何阻礙選民投票的機制,這也是民主;選民投不投票,投給誰,是他們的權利。因此,不要陷入投票率這一人為製造的陷阱。”
在周八駿看來,民主的質量需要靠所謂的“代議士”來衡量,即那些被選民選舉出來擔任公職的人,能不能為人民謀福祉福利?人民的聲音是不是能夠在議會裡得到反應?人們的利益是不是能夠通過政府的施政和議會的運作來得到滿足?這才是核心的問題。
周八駿強調:“把經濟搞好,把民生搞好,讓香港絕大多數的居民有滿足感、幸福感,這才是香港政治制度的初心和本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