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特稿:上海“微雕”城市空間 重塑新型城市文明

分享到:
2022-01-22 14:56 |

【字號:

  香港中通社上海1月22日電 題:上海“微雕”城市空間 重塑新型城市文明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滬生

  以往的“鋼筋水泥森林”正在一點一滴變身為可細品、可慢享、吸引人的城市風景“打卡點”,這成為近來上海市民切身可感的最大變化。

  一邊是近百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宣佈要拆除圍牆,讓充滿歷史底蘊與藝術氛圍的校園與城市融為一體;建於1955年的上海展覽中心曾是見證歷史的“中蘇友好大廈”,啟動了建成以來最大規模“拆圍欄”行動,將其充滿異域建築風貌的公共空間向市民開放。

  另一邊,長寧區北翟路中環高架橋下,粉紅色的“洛克公園”成為“網紅打卡地”。這片3.5萬平方米的橋下空間,囊括了18個籃球場、4個專業足球場,鮮亮的配色和火熱的人氣讓往日高架橋下的沉悶陰暗“變身”城市生活亮點。

  “以前我走路只想遠離高架橋,但現在常想沿著蘇州河,跑步到洛克公園運動一下,”家住北翟路附近的何女士介紹說,這片密集的老住宅區一直以來缺少運動場所,如今通過改造,蘇州河畔、高架橋下都成為公共空間,開始晨練、夜跑和散步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都說,蘇州河越來越有塞納河的感覺。”

  不少人認為,這種“微雕”般的城市改造,彌合了以往城市中拒人於外“裂痕空間”,也意味著加速駛入數字時代的上海正在著力探索改變工業時代的城市症候,先行一步重塑“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市文明。

  當前的世界城市多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其特征在於過分強調效率,以加速物資生產和資本增值為目標,表現在城市樣貌上,是淩空而架、縱橫交錯的高速路,叢林般的密集住宅和鮮少的公共空間等,而體現在社會生活中,則是被極度割裂的、冷漠的“陌生人社會”。

  “信息技術的大發展,加上近兩年疫情防控,使很多社會活動線上化,更加劇了城市與人的疏離,”有學者指出,上海是中國最先提出要推進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城市,如何在數字化的“加速度”中,不使“城市割裂”加劇,甚至讓人們對城市更具歸屬感、主人感,城市空間的改造勢在必行。

  2018年,上海公佈了黃浦江和蘇州河“一江一河”沿岸地區建設規劃,後列為“十四五”發展規劃之一;2021年,上海提出打造一批有體驗度的“橋蔭新空間”示範點,提升四通八達的高架橋橋下空間質量;而“打開圍牆”,成為釋放越來越多高質量公共空間的最新嘗試。

  “數字化時代到來將帶來一種新的文明,它在解放人的同時,會更加尊重人,體現在城市生活中,會更強調人的交往、自我實現,以及更廣泛的社區自治,因此將更多的城市空間讓渡給市民生活,打造更多的社交空間,不是與‘數字化’‘虛擬化’技術的對抗,反而是應未來數字城市發展的需求而為,這也是新時代建設‘人民城市’的一層深意所在,”有學者認為,西方不少學者曾預測,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使實體的城市消失,而上海正在以行動對此證偽。

  事實上,城市的細微變化已得到了市民的積極呼應。網友“譚小越”是一名“城市考古”愛好者,在她看來,“上海音樂學院校園就像一個小型的‘萬國建築博物館’,包括德國中世紀風格的原比利時駐滬領事館,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原猶太人俱樂部等,圍牆拆除後,這些美好的建築就能成為整個城市共享的視覺與文化盛宴。”

  而在知名的“AI+社區”長寧北新涇街道,多個社區已將老舊的停車場上蓋改造成為“居民之家”,不僅退休的老人們天天都會來“轉一圈,聊聊天”,年輕的家庭也會積極參與“樓頂種植”“非遺剪紙”“親子閱讀”“社區健身”等活動。

  “社區數字化改造為我們打造了便利的‘15分鐘生活圈’,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認識更多的鄰裡,讓孩子多交朋友,為社區發展出出主意,”家住新涇六村小區的中學教師苟先生對此有自己的理解,“情感、歸屬和被尊重是人的高層次需求,只有真實地生活在群體中,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健康全面的人。”(完)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