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月25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近日,俄烏危機升溫牽動了台海局勢,英美頻傳“中國會在美國無暇分身之際,趁機奪取台灣”的論調。24日,一架美國海軍F-35戰機在南海撞上自家航母的事件,引起外界關注美國近期的兵力部署。有觀點分析,美國有部署兩條戰綫的跡象,目的在於“警告中國大陸,不要輕舉妄動”。
針對烏克蘭危機,美方繼下令撤僑後,24日,又宣佈8500名美軍士兵準備在必要時部署到東歐。當天,美國總統拜登與英法德等歐洲國家領導人、歐盟和北約領導人進行視頻會議,討論阻止俄羅斯進入烏克蘭的各種方案。白宮聲明指,這些措施將給俄羅斯帶來巨大後果和嚴重的經濟代價。
在對烏克蘭調兵譴將的同時,美國也在南海和台海附近部署了二個航母戰鬥群,加上在日本的航母戰鬥群,美軍在西太平洋就同時部署三個航母戰鬥群,另外還有2艘可起降F-35B戰機的導彈驅逐艦。1月20日,美軍“本福德”號導彈驅逐艦非法闖入中國西沙群島領海。24日,一架美國海軍F-35戰鬥機撞上了“卡爾·文森”號航母甲板,導致7人受傷。
伴隨著美軍的兵力調動,美英也放出擔心中國乘機攻打台灣的言論。美國前國安顧問奧布萊恩指出,中國正“密切監視”俄方舉動,從而評估是否要在冬奧會後“入侵”台灣。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認為,“中國可能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作北京發動在印太地區侵略行動的機會”。法國《費加洛報》更形容,中國“一隻眼睛看著台灣,另一隻眼睛盯著烏克蘭局勢變化”。
然而,烏克蘭局勢和台海局勢之間是否有可比性?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25日對中通社記者指出,從國際法的角度看,二者沒有可比性。烏克蘭是獨立國家,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烏克蘭危機是俄西方博弈的直接產物,是 “冷戰”思維的表徵。西方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實際上是在抬高台灣的國際法地位,是一種必須嚴正抗議的隱形“台獨”。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征同日也對記者表示,從本質上來看,這兩者並無可類比性。但兩者之間的確有一定的聯動性。美國把中俄當作戰略競爭對手,如果美國在歐洲方向投入大量精力,的確有一批美國人也認為,這可能給中國大陸提供了武力統一台灣的機會。
這種關聯性也是美國人所害怕的,即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烏克蘭局勢時,擔憂中國會在台灣方向突然採取軍事舉措。正因為此,美國才要在此時釋放出“擔憂北京趁機奪台”以及“兩線作戰”的風聲。
袁征指出,從表面上看,美國目前的確有部署兩條戰線的跡象。一是因為俄烏局勢較為緊張。另外,拜登在國內面臨強硬派尤其是共和黨方面的壓力,在國外又面臨他的一幫盟友和小夥伴的壓力,他不能失去任何信義,因此他必須作出姿態,擺出架勢。
楊成則指出,之所以出現“北京趁機奪台”的聲音,是因為在美西方看來,中俄這次很可能是“完美的配合”,俄藉此迫使美國和北約答應簽署安全保障條約,而中國則趁機實現台灣統一。這種擔憂恰巧說明,相對實力的快速下降不僅影響到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行動力,且似乎已經讓西方當初受“歷史終結論”支配的“制度自信”轉為高度不自信,進而產生豐富的想像。
但問題是,“俄羅斯會否對烏克蘭動武?如果真的動武,美國會否真的介入?美國有多大的決心要和俄羅斯正面碰撞?又是否真的有意願協防或者保衛烏克蘭?美國人是否做好了兩線作戰的準備?是否有意志和能力同時與兩個大國進行對抗?”袁征反問。
在袁征看來,美國無論是可能出兵東歐還是部署南海,一方面這是在為最糟糕的局面做準備,但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戰”,是虛張聲勢的架勢和威懾,要同時與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硬碰硬”,美國應該意識到其中的巨大風險,同時也力不從心。因此,美國的本意並不想出現“兩線作戰”的局面,因此他現在採取一些預防性措施,做做架勢,對國內國際都有所交代。
楊成則直言,烏克蘭局勢的不斷升級實際上讓美國陷入兩難困境,對俄羅斯的要求妥協,則進一步坐實了美國實際領導力下降的事實,不利於美利用各種盟友網絡集中反華;不同意則有可能因歐洲局勢動盪而不得不分心,同樣不利於遏制中國的大戰略的推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