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缺紓壓出口 香港學童自殺率增 香港中通社11月11日電 題:疫下缺紓壓出口 香港學童自殺率增
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 11月臨近學期末,香港再發生校園悲歌,一名14歲女中學生11日凌晨在校內墜樓。新冠疫情下進入網課時代,學童的社交、學習環境轉變大,加劇情緒問題,但卻甚少求助;專家認為,社會各界需加強合作,普及精神健康教育。 據悉,該名自殺女童早前與家人發生爭執。10日早上,上課期間突然離開校園,校方遍尋無果,其家人報警後駕車四處尋人,最終卻得到噩耗。 香港青少年自殺率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早前公佈,15歲以下兒童自殺率上升至歷史新高的1.7,即每十萬人有1.7人死於自殺;而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則更高,為9.3,比2020年的8.6為高。 據調查分析,逾四分之一自殺少年遺書透露有學習壓力或與家庭關係困難。疫情下,香港多次進入“網課時間”,學童在家上課面臨更強的學業緊張壓力。 香港心理衛生會總幹事程志剛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指出,大多學生有壓力時,與同學在放學後一起逛街、聊天便能舒緩。但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學生上網課較少與同學互動交流、維繫感情,缺乏能傾訴心事的親密朋友。當恢復面授課後,學生亦有機會因不適應實體課堂環境,產生額外壓力。 11月正值學期中下旬,或是“自殺高峰期”。記者注意到,考試月臨近,學童自殺個案就會上升。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今年1至3月沒有學童輕生,及至4月復課有4宗個案,今年5月升至錄得7宗學童自殺個案,創近3年來新高。 程志剛指出,有較多學生會在考試月自殺,但考試壓力並非自殺的單一因素,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學生本身的抗逆能力、家庭關係、外界因素,都會導致負面情緒問題。 外界常呼籲學校增加社工人手,解決學生情緒問題。特區政府自2019年起增撥資源推行“一校兩社工”。 雖然學校有社工,但學生有負面情緒時未必會尋求社工幫助。程志剛說,不少人至今仍認為“見社工”是因有嚴重的家庭或精神問題,這種標籤效應未被消除,因此許多學生為了面子而不願向社工求助。 普及精神健康仍需時。事實上,香港疫前也曾經有學童自殺的社會現象。在2012學年度至2016學年度期間,香港教育局共接獲匯報71宗學生懷疑自殺個案。雖然2016年香港教育局成立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但學生自殺的情況仍未明顯減少,2017年10 月仍有 4 名學生自殺的案例 2015年,國家教育研究院旗下刊物曾發表文章,探索香港小學生自殺現象與解決之道。其中提出要家庭、校園、社會有效結合。 目前學生面對情緒問題,求助途徑不僅有校內社工,也可到社區中心,甚至在網上平台與輔導員傾訴心事,尋求專業的精神健康服務。程志剛有見特區政府近年增撥資源予業界、完善個案轉介機制等,讓有需要人士盡早得到適切治療,是個好的開始。 學校方面,程志剛希望能更多關注培養學生正向思維,提升學生抗逆能力,在面對逆境時能夠鼓勵自己克服困難。僅靠學校的推動遠遠不夠,教育局可向學生、教職員和家長普及精神健康知識,讓他們能及早識別有情緒問題的學童,盡快尋求支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