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記者調查:香港路邊攤染疫風險不減

分享到:
2022-01-18 21:54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1月18日電    魚蛋、雞蛋仔、牛雜……一直是香港街頭美食的代表,市民街邊進食也是疫前的常見景象。新冠疫情以來,口罩常戴,小吃攤生意也少了。不過,在禁堂食的新措施下,卻成為不少市民的晚飯點。

香港中通社圖片

新一波疫情下,香港禁晚市堂食以防病毒傳播。不過,沒有“堂食”概念的街邊小食攤,食客仍能隨時光顧,成了疫情傳播的灰色地帶。

本月7日起,香港政府宣佈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取消大型活動、食肆晚六點後禁堂食等。日前,該措施再延長十四日至2月4日(大年初三)。

據政府公佈的措施詳情,每天下午六時起至翌日上午四時五十九分,除特定處所外,餐飲業務負責人須停止售賣或供應供在有關業務的處所內進食或飲用的食物或飲品。

街邊小攤何時可以進食?限制多少人?政府則並未明文規範。

香港中通社記者近日在街邊小攤林立的紅磡調查發現,晚飯時分有兩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一邊是平日熱門的堂食餐廳門可羅雀,餐廳職員或三兩閒坐,或在準備寥寥顧客的外賣餐食。另一邊則是街邊小店前排起了隊,市民直接在街邊摘下口罩大快朵頤。

現場所見,前來購買食物的有學生,也有剛剛忙完一天的上班族。有學生排隊時一邊摘下口罩吃起剛買的雞蛋仔,也有市民直接在街邊俯身吃牛雜。

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中通社圖片

在街邊解決晚餐的市民劉小姐對記者說,工作繁忙,晚飯後還要返回工作崗位,晚六時禁止堂食給她帶來很大困擾,只能在小食店門口草草解決晚餐。

香港島北角是新一波疫情的密集區,不少餐廳上了榜。然而,記者在晚飯時間觀察到,天橋底小巷子的幾家小吃店生意十分紅火。有互不相識的市民甚至共同坐在小巷的長椅上各自起筷,風險比起堂食有增無減。

街邊小食店的“播毒”風險不容小覷。首先是食客無罩進食,一旦所處環境有新冠病毒,將是第一接觸者;其次,若食客本身是帶毒者,也會對路人造成風險。

最高危的一點是,街邊小店幾乎沒有測量體溫、掃描“安心出行”等措施,人員流動難以監測。很多小食店門前大排長龍,造成人員聚集,顧客買完即走,何時何地與何人接觸都很難追蹤。這些情況都成為了現下防疫隱患。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副會長唐繼昇對香港中通社記者指出,街邊小吃攤是現下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因顧客未進入食肆,商家無權管理,政府也未有明文規定。

第五波疫情以來,多個感染群組均與餐廳食肆有關。唐繼昇認為,疫情還有風險,更有可能大暴發,這個防疫漏洞應當引起重視。他建議政府應該以宣傳教育為主,講明食客對此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從而督促民眾自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香港的防疫措施一直比較人性化、彈性化。在吃飯問題上,政府禁堂食時考慮到上班族,因此多輪措施都是限制人數或只禁堂食。小吃攤的規範,或許可類比外傭群聚,多勸籲、多宣傳,儘早補上防疫漏洞。(陳卓儀  李子琦)

【編輯:陈卓仪】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