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逸:《南京條約》代表的衰落碎裂有多悲慘,香港回歸代表的復興歸來就有多震撼香港新聞網8月29日電 8月29日是《南京條約》簽訂180年,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當日,香港地方誌中心、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及南京市地方誌辦公室聯合舉辦“由痛徹肺腑到民族複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蘇港地方誌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探討《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意義。 研討會上,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逸表示,從《南京條約》到香港回歸這過程是迭加了皇朝中衰、三千年未有變局、新型態帝國入侵的諸多歷史問題,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最九死一生、最曲折跌宕的奮鬥史。這段時間是古老的農耕民族通過革命再生走向現代化歷程;其先抑後揚的經歷,表現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特質;《南京條約》代表的衰落碎裂有多悲慘,香港回歸代表的復興歸來就有多震撼。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香港研究所所長孫揚指出,講好“香港故事”,首先要把握五千年文明史、八十年近代史、一百年奮鬥史三個時間維度,把香港史納入國家歷史叙述框架中。其次應當認識到,香港不能自外於祖國,中國不能自外於世界, 孫揚續指,應當闡明“國家好、香港好”的歷史邏輯,正是背靠國家、面向世界,香港發展了自己、建設了國家、貢獻了世界。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實事求是,香港與祖國一路同行、風雨兼程,歷史的深湛智慧,往往源於對坎坷往昔的不斷回望。惟有堅持實事求是,經歷了“共有歷史”的香港與祖國,方能一同走向更加寬廣的共有未來。 《上海通史》主編熊月之認為,任何重大歷史事變的影響,都是錯綜複雜的。鴉片戰爭的發生,《南京條約》的簽訂,對於中華民族的覺醒和複興,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香港割讓後,被港英政府殖民統治,但香港在近代中國的進步事業、革命運動與社會建設中,特別是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鬥爭中,從未缺席。 《南京條約》的簽訂,使香港走向特殊道路。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亦是香港首次被割讓。 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又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個大小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張明臻)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