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舊時京城有“窮西北套”之說,是怎麽形成的?

分享到:
2021-03-31 17:47 | 稿件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北京的內城近似正方形,外城為長方形,合在一起是一個凸字形。北京的城墻都是東西、南北走向,橫平豎直,形成方方正正的北京城。但是,北京的北城墻西段,從積水潭往西,城墻向南傾斜達30多度,它與西城墻北段相交,使京城的西北缺了一角。因為獨特的地理結構,在舊北京,傾斜的西北城墻與西直門內大街、新街口北大街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梯形街區,被稱為“西北套”。舊時,因為這裏房屋低矮、破舊,人們在前面加了一個“窮”字,被稱為“窮西北套”。

  “窮西北套”是怎麽形成的?要解開北城墻西段傾斜之謎,得從600多年前,明初改建北京城說起,它既有實際的地質地理上的原因,又有中國古老的城建理念上的考慮。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大將徐達奉命北伐,打到元大都後,元順帝棄城逃走。為加強防禦,防止元軍反撲,徐達決定舍棄地廣人稀的北部城區,北城墻向南移五裏許。但南移的城墻具體建在哪裏呢?當時向南五裏是積水潭。那時的積水潭水域,比現在大得多,積水潭北面還有一大片斜向向西的水面。這兩片水域之間由一條較細的水渠相連,於是城墻的位置就選在了這裏。

  城墻開始施工後,往東建得很順利。從積水潭往西卻碰到了那片斜向的水面。開始,工匠們打算將水域填埋後向正西方向修城。但在潮軟濕地上修建的城墻容易歪斜、倒塌,屢修屢倒。當時戰事還未完全結束,時局緊張,財力有限。不得已,只好放棄填潭修墻,重新沿潭的南岸,依湖的走向,築起了向南傾斜的北城墻西段。

  巧合的是,這段傾斜的城墻暗合中國古老的建築理念。在傳統文化中,遠古茫茫大地有八方,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著天體,西北方的大山叫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北京城缺西北角,在當時正是神州大地傳統觀念的反映,也借以說明北京城就是華夏泱泱大國的縮影。也許正是這一觀念,在明朝安定以後,也沒有再重修北城墻西段,而是讓它保留著斜向的原貌。

  城墻建成後,京城的這一西北角主要用於駐紮守城的軍隊。當時建有許多守城軍士的營房,制造、儲存炸藥的火藥局等。到了清朝,這裏又是清八旗兵駐防、演練的校場。現在這一帶的前英房、後英房胡同即是明清時的營房舊址。而西教場胡同、中教場胡同、東教場胡同等,則是清代八旗兵演練的教場。

  隨著駐軍而來的是眷屬,自明至清,守城軍士的眷屬們逐漸在營房附近搭建了許多用碎磚、土坯壘起的棚房和簡易建築,這裏逐漸成了建築破敗而簡陋的居住區,出現了多條長短不一、寬窄不齊的雜亂胡同。人們隨意給這些胡同起了很粗俗的名字,久而久之,這裏被稱為“窮西北套”。清末的一首民謠中有“北城根兒,窮人多,草房破屋賽狗窩”之說。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努力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1958年,將樺皮廠西北部一些破舊的房屋拆除,蓋起了成片的紅磚樓房。以後又陸續在桃園胡同、玉芙胡同蓋起了新樓。改革開放後,危舊房改造的步子進一步加快。本世紀初,“西北套”地區進行了整體規劃,經過大規模拆遷、改建,建成了如意裏和新街口西裏兩片住宅小區。今日的“西北套”早已舊貌換新顏。嶄新的樓房、寬闊的馬路、優雅的園林小品展現在眼前。只有樓房間、馬路邊保留下來的一些古樹,向人們述說著昔日這一帶的變遷。

  (原標題:舊時京城為何有“窮西北套”之說)

視頻

更 多
港府注資百億促科創 業內人士:已有部分在深企業想回流
為什麼青年要學魯迅?港大教授:能如魯迅般處理好古今中外的關係才是真正愛國
竟有超45個內地茶飲品牌進駐香港 他們看重香港什麼?
專為青少年設的這個文學獎 魯迅長孫獻致辭
耍花槍翻跟頭!《白蛇傳》香港首演觀眾直呼打戲看得過癮
【通講壇】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在以軍行動中死亡 加沙會否就此停火?
2024施政報告提發展“低空經濟” 獲香港業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