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楊莉珊:2025年的香港 要“穩”也要“變”每到年關,很多媒體、政黨或社會團體都會選出年度漢字來總結過去的一年,這種風氣甚至遍及整個東亞的中華文化圈。筆者本來也想一個可以期許來年香港的關鍵字,卻認為2025年的香港不能太“單調”,既要“穩”也要“變”。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對於2024年的香港,筆者認為可用一個“甦”字總結,雖然已經走出疫情,但經濟復甦還是今年才見到良好的苗頭,中央出台多項惠港政策,譬如3月和5月,兩次擴大內地赴港澳“個人遊”城市至59個,內地居民旅客自香港進境內地攜帶行李物品免稅額度由5000元人民幣提高至12000元人民幣的措施也自7月1日起落實,12月再加碼深圳市居民赴港旅遊“一簽多行”政策,為香港旅遊市場帶來利好消息。特區政府這一年也多次主動帶同商界出訪東盟、中東、歐美、南美等地區招商,開拓新興市場,呈現復甦勢頭。 2025年的香港,應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中全會精神指導下,落實“穩”中求“變”的發展策略。在保持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上,積極尋求變革與發展,才能解決社會民生的積弊,走上經濟增長的快車道。 香港有“一國兩制”也有相對穩定的法律制度、金融市場基礎,這些堅固的基礎也是香港可以“穩”的資本,特區政府應該強化“穩定基礎,鞏固優勢”的做法,在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的基礎上,一方面繼續深化與內地的經貿、金融、人員等全方位合作,另一方面深化鞏固全球金融中心、國際商業中心的固有優勢,為經濟變革提供一個穩定的商業與金融環境。 穩定對2025年的市場之所以重要,因為國際輿論普遍預期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很可能為2025年的環球金融市場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特區政府若主動有意識地提高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使香港金融市場相對其他市場更具安全性、更有吸引力。 但穩定只能讓2025年的香港趨避風險,要有所作為就需要跟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談及“變”,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已經不能只說不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在必行。“改變”、“革新”對香港來說並非新鮮,但過往多聞口號,鮮見實效,2025年需要“行勝於言”。 眼前的香港經濟仍脫不開地產、金融、航運、旅遊等幾個傳統的金漆招牌,“全面深化改革”並非要推倒這些行業的優勢,另外開拓新的產業。而是要在鞏固這些優勢的前提下,用資源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譬如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領域的發展。改革並非盲目跟風,而是要跟香港的現實情況相結合,如香港金融業佔據國際舞台關鍵席位,自然可以為發展金融科技提供具有活力的市場。而香港高校的科研能力,配合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製造能力,也可以為生物科技提供可想像的未來,特區政府需要做的,關鍵在於研議如何優化營商環境,讓更多高科技企業落戶香港,並藉由香港的金融市場“做大做強”。 發展北部都會區是香港進一步用好粵港澳大灣區國策的關鍵一步,可考慮在北都建設的藍圖中試行“片區開發”模式,選擇具備規模和商業價值的地塊進行綜合開發,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善用北都強化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融合,另一方面可考慮設立創業基金,引進廣深等城市的科研企業落戶北都,以提升香港的科創市場,同時發揮國際聯繫廣泛的優勢,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協助香港科研公司“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新的一年我們總會有新的期盼,但美好的成果大多是因為眼前的努力,2024年的香港打下了復甦的基礎,2025這一年,特區政府與香港社會需要讓世界看到我們創造香江奇蹟的能力。新年第一篇與諸君共勉之。 (本文作者楊莉珊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