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今天我們怎樣講好“中國香港故事”?進入乙巳蛇年,香港各界如何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堅定信心、滿懷希望,講好“中國香港故事”呢?筆者認為,需要持之以恆、載一抱素。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2023年1月31日,筆者在本專欄,寫過一文:《如何在國際社會講好香港故事》。文章指出,2019年發生的“修例”風波,令外界對香港的好印象大打折扣;2020年後的三年疫情期間,香港與世隔絕,令海外對香港的印象變得模糊不清。特別是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部分港人移居海外,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似乎香港的活力已經消失。這一切提示我們,在重返國際舞台的過程中,向國際社會講香港故事不僅很有必要,而且怎樣講好更是大本大宗、至關重要。 應該看到,“中國香港故事”也是動態的,日異月殊、瞬息萬變。當下,香港的國際環境與過往大不相同,行政長官李家超及第六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非常重視維護香港形象,對美西方抹黑香港的言詞,及時發表聲明、談話、講話,進行嚴厲譴責。於是,坊間便有“戰狼”的說法,認為政府沒有必要反應如此強烈,久而久之香港與西方世界的關係會被削弱;還有觀點認為,香港聯通世界的重點是美西方國家,而非其他地區。 以上觀點在本港具有一定代表性,值得深入觀察分析。那麼,今天我們究竟如何講好“中國香港故事”呢? “反駁”也是“講好”的重要一環 講好“中國香港故事”的目的,是讓世界認識真實的香港。這需要我們主動把真實的香港講給世人聽;也需要我們反駁不實言論,以正視聽。因此,不能將“反駁”與“講好”對立起來;其實,“反駁”也是“講好”的重要一環。不妨從以下視角觀察分析: 其一,從正與邪的角度看。某些國家的政客不顧事實造謠生事,不顧國際關係准則干涉中國內政,不顧法治原則打壓香港,這些做法實屬心術不正,香港特區政府嚴厲譴責,指出謬誤,澄清事實,闡明立場,這是正大光明、天經地義的,無可厚非! 其二,從先與後的角度看。香港特區政府的嚴厲譴責,從來都不是在一張白紙上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對中國、對香港鋪天蓋地抹黑的國際輿論環境下說的。每一次都是別人挑事在先,我們反駁在後,並非我們刻意要當“戰狼”,是不得已而為之。比如,去年4月,美國和加拿大借所謂更新外游提示,誣蔑抹黑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後,赴港風險增加,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對這些以歪曲事實及危言聳聽言論散播恐懼的政治操弄,予以強烈譴責。 其三,從多與少的角度看。古語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信息越多,對事物的判斷越準確;信息越少,越容易造成誤判。如果人們長期只聽一種聲音,必然會判斷失誤。美西方政客對香港的評價僅僅代表一種聲音,如果人們聽不到其他聲音,就只能根據他們的不實之詞做出判斷,許多人就會被誤導,久而久之,香港的國際形象就會被嚴重歪曲。因此,特區政府及時反駁,是非常必要的。 其四,從大與小的角度看。在國際輿論場上,美西方國家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話語權較小,不在一個量級。在這種不利情況下,面對美西方的污蔑抹黑,如果我們還是客客氣氣、輕描淡寫,甚至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我們的聲音就會被淹沒,我們所講的真相就很容易被忽略,根本不能引起國際輿論關注,達不到預期效果。 “聯通美西方”應有原則底線 面對美西方對香港的打壓和封鎖,本港不少人士亦認識到香港要重建與美西方國家的聯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香港內外聯通的功能,這個觀點是對的。然而,如何與美西方國家建立良好聯繫呢?需要平等相待、互惠互利。若對於侵害我們利益的言行默不作聲,豈不是毫無原則底線“跪低”,又何嘗不是一種“殖民心態”呢? 以去年美國和加拿大更新外游提示為例,提示稱香港國安條例生效後,香港警方將會“任意執法”“隨意拘捕”“錯誤囚禁”。這完全是罔顧事實的污蔑!特區政府發言人在嚴厲譴責這政治操弄之後,闡明瞭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執法程序。發言人說:“《條例》訂明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精准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清楚訂明構成有關罪行的元素和刑罰。控方有責任在毫無合理疑點下證明被告人有相關的犯罪行為和犯罪意圖,被告人才可被法庭定罪”。 二是國際法原則和國際慣例。發言人說:“美國和加拿大自身亦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香港國安法及《條例》下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的域外效力,完全符合國際法原則、國際慣例和各國各地區通行做法,實屬必要和正當,並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和加拿大)一致。” 三是歡迎各國朋友來港。發言人表示,特區政府一直歡迎正當來港旅遊和營商的人(包括美國和加拿大來港旅客和商人)。他們不會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不會誤墜法網,根本無需擔心。 從這份聲明可以看出,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除了“嚴厲譴責”之外,更多的是擺事實、講法理 ,有理有據,有力有節。 特區政府的立場非常清晰,在譴責反華政客的同時,對美西方國家各界人士非常親善,歡迎他們來香港旅遊、經商、交流。中央政府更是接二連三地出台政策,越來越多的外國公民來華實行免簽,特別是港澳地區外國人組團入境廣東實行144小時免簽政策,效果很好。國家開放措施和香港聯通世界路徑,形成了相互配合、互為支撐的格局。 我們還要看到,反華成為美西方國家某些政客體現“政治正確”的選擇;但這些國家的工商界人士普遍看好中國,包括庫克、比爾·蓋茨等人頻繁訪華,他們願意與中國合作;民間對華友好的群體也非常龐大,比如,TikTok在美國的用戶高達1.7億多,而美國總人口共3.4億多,佔了一半,美國政府禁用TikTok激起民間強烈不滿。由此可見,在美西方國家,反華的是一撥人,友華的是另一撥人。聯通美西方國家,香港既要對那些反華政客的政治操弄毫不留情地予以譴責;又要加強與工商界及民間的聯繫,增進瞭解,促進合作。二者不可偏廢。 新興市場不能忽視 講好“中國香港故事”還必須釐清一個問題:向誰講? 過往,香港從“聯通美西方國家”中受益匪淺,現在一提到“聯通世界”,一些人就將其等同於“聯通美西方國家”。這已經不合時宜。 香港“聯通世界”的重點當然是美西方國家,但要看到世界在變化。從近年來的經濟形勢看,在發達國家當中,美國經濟增長頗高,但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增長乏力,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在發展中國家當中,除了中國增長較快之外,印度、越南、印尼等國的增長也很快。再從更長的時間段看,1980年代時期,G7國家的GDP佔全球經濟的70%以上;如今,G7國家的GDP只佔全球經濟的43.5%。相關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國家GDP已佔全球的50%。香港聯通世界,既要緊盯美西方國家,也要緊盯新興市場國家,應重點關注以下區域: 一是東盟國家。行政長官李家超曾帶隊出訪東盟國家,就香港特區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贏得了相關國家的支持。盡快加入這個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將給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繼續在東盟國家推介香港優勢,將促進東盟與香港的合作走深走實。 二是海灣國家。海灣六國(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巴林、科威特、阿曼)都是“富得流油”的地方,面對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大趨勢,這些國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願望強烈 ,香港作為“超級聯絡人”,可以利用現代服務業的優勢,幫助海灣國家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夢想。 三是“一帶一路”沿線。共建“一帶一路”雖然遇到不少風險和挑戰,但這個宏偉計劃將整合多方資源、釋放巨大潛力,香港可以捕捉到諸多機遇。比如,受地緣政治的影響,部分國家政局不穩、政策多變,令企業投資風險增大,香港的保險業發達,可以研究分析這些問題,為進軍“一帶一路”的企業提供更多保險服務。 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千差萬別,針對每個國家“講故事”的側重點不同,但只要我們有耐心、下深水、努力做,定會有所收穫。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去年11月8日與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交流時指出:“今日之世界非昨日之世界,香港也不能僅靠傳統優勢,‘一招鮮、吃遍天’,必須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在變局中打開香港新天地。” 今天我們要講好“中國香港故事”,就應該看到世界的變化,登高望遠,與時俱進,擯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以改革思維來“講故事”“講好故事”。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編輯:梁嘉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