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預算案”逆水行舟,“光明論”謀篇佈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6日公佈,隨著公眾咨詢階段對各類問題討論愈深,令人感受到這是歷年來最難寫的一份財政預算案。回歸至今,香港曾在1998/1999年,以及2000至2004年期間出現財政赤字,這波“財赤”已持續多年,引致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行政長官李家超此前表示,化解財政赤字,將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施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態,“滅赤”的重點在節流,並稱社福、醫療、教育尚有改善空間。 筆者曾於1月 2 日在本欄目刊發《財案咨詢焦點多,恰如“空中走鋼絲”》一文,用“走鋼絲”形容其難度,這是就操作層面而言的;若從大的經濟環境看,制定並落實好這份財政預算案實則是“逆水行舟”,越是艱難,越要堅定信心,以“光明論”謀篇佈局。 既有“週期性”,又有“結構性” 欲 “滅財赤”,先要弄清楚“財赤”的性質,是“結構性赤字”,還是“週期性赤字”? 不妨看看香港賣地收入數據的變化:2017年,賣地收入高達1636億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6.7%;當年財政盈餘1300億元;2023/2024年,賣地收入降到196億元,財政赤字1002億元。由此可見,賣地收入銳減是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 賣地收入升降與經濟波動“同頻共振”。1998/1999年財年,以及2000至2004年期間,香港出現連續多年的“財赤”,後來在經濟形勢好轉後都成功化解。可以預計,這一次“財赤”在經濟好轉後,如果每年賣地收入恢復到1000億元以上,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從這個角度看,本港的“財赤”受經濟週期影響,屬於“週期性財赤”。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本港財政過度依賴賣地收入及房地產印花稅,又有“結構性財赤”的特點。若不改善產業結構,促使財政收入多元化,今後將長期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財政依賴賣地收入及房地產印花稅;另一方面,又期望降低房價,提升國際競爭力,並化解“住房難”。二者相互掣肘,矛盾難以調和。 基於以上兩點,香港近期屬於“週期性財赤”,長期屬於“結構性財赤”。看清問題的本質,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精打細算,過幾年“緊日子” 香港經濟最近一個下行週期始於2019年第三季,主因是“修例風波”的影響;其後遭遇三年疫情,經濟持續走下坡路;直到2023年才恢復增長,但增速不及預期。這一輪經濟下行不僅時間長,而且恢復緩慢。如果把香港疫後經濟狀況放在全球看,香港經濟增速低於內地,也低於美國,高於法、德、英、日、韓等經濟體,算是中等偏上水平。 在外圍環境不利的大背景下,香港要短期實現較快增長,不太現實。所以,最近三五年要“過緊日子”。基於此,近期策略應是“精打細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潛力。 其一,大型開發建設。比如,交椅灣填海的政府開支巨大,且短期回報較小,能夠用市場辦法吸引投資的,盡量用市場辦法,減少政府開支;其他大型工程項目,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安排,最近三年先實施投資較小的項目,減輕政府開支壓力。 其二,社會福利。比如,有人建議取消長者乘車每程2元優惠計劃,這個建議值得考慮。如果“一刀切”取消,負面影響太大,但針對60—64歲人士的“2元優惠”進行局部調整,還是有必要的。香港人均壽命增加,參照許多發達經濟體,居民的退休年齡為65歲,香港的“長者”標準定在哪個標準才合乎實際,值得見仁見智。因此,調整60—64歲群體的“2元優惠”是可以廣納民智的。 其三,“能者多付”。有人建議在原有利得稅二級稅制下加設第三級,對企業應評稅利潤超過1億元的部分徵收17.5%的稅率;也有人建議政府研究把現時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兩級制標準稅率改為三級制。在“過緊日子”的背景下,這些建議值得考慮,可以適當增加財政收入。 其四,教育領域。陳茂波在談及“節流”時舉例說,本港大學有一定財政儲備,未來要善用儲備並開拓收入,讓政府有“2至3年時間”鞏固財政。由此看來,財爺對家底摸得很清楚,大學應體諒政府難處,善用財政儲備,共度難關。 除了以上四個方面之外,相信還有多處潛力可挖,精打細算,積少成多,可解一時之困。以上措施都可作為短期行為,待財政收入好轉後,可恢復原來的政策。 調整結構,優化財源 化解“週期性財赤”,要有務實舉措;化解“結構性財赤”,則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財源。 香港財政過度依賴賣地及房地產印花稅收入,這種“命懸一線”的格局到了應該改變的時候了,香港可緊盯這個轉折點,在以下三個方面持續用力,決不動搖。 一是加大創新科技投入。香港在河套、前海的創科項目僅是“小試牛刀”,“香港研發+灣區智造”的潛力遠遠沒有釋放出來。香港應把創科發展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頭戲,以“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培育新動能。 二是加大“三搶”力度。特區政府“搶人才”“搶企業”“搶資金”的施策方向正確,效果也不錯,儘管要“過緊日子”,但在這三個方面不能松勁。人才和資金是稀缺資源,重點企業則是人才、資金、科技創新的載體,抓住這三項,就抓住了關鍵。 三是加大傳統產業升級。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及諸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措施 ,在金融方面,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在航運方面,發展高增值海運和專業業務;在貿易方面,構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並促進烈酒貿易。把這些傳統優勢做大,未來可為財政提供強大支撐。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會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時多次指出,要銳意進取,以改革實現更好發展。 夏主任的話針對性很強,化解“財赤”,正是需要以改革思維來謀劃,“過緊日子”需要出台改革措施,優化財源也需要改革措施。做好財政預算案,既要看到“逆水行舟”的不易,又要看到光明前景,闖過險灘天地寬。 唱響中國香港經濟“光明論”,最重要的是用事實說話。制定好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是對“香港玩完論”“香港衰落論”的最好回擊。堅定信心,精心謀劃,未來可期!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編輯:梁嘉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