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蘇世偉:DeepSeek能否成為中國科技的重要拐點

分享到:
2025-02-07 15:2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中國科技的發展態勢備受矚目。以 DeepSeek 大模型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創成果,引發了關於中國科技是否已達到厚積薄發 “拐點” 時刻的討論。

一、中國科技是否到達厚積薄發的 “拐點” 時刻

2025年初,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突然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掀起滔天巨浪。這家企業憑藉一款名為“DeepSeekV3”的大語言模型引發全球轟動。DeepSeek作為國產“黑馬”,以令人讚歎的使用體驗帶來強勁的擴散效應,在蘋果AppStore應用商店美國區登頂,超越了長期霸榜的ChatGPT。有報導說,目前160多個國家或地區下載榜同時登頂!僅俄羅斯就有超過500萬人下載使用。這一成果並非偶然,而是中國長期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產業佈局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科技實力整體提升的一個典型縮影,DeepSeek的出現,有力地證明中國科技已具備在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並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DeepSeek使世人看到中國技術創新的潛力,但據此就說中國科技已步入厚積薄發的 “拐點” 階段,還為時尚早。

判斷中國科技發展“拐點”最基礎、最核心的指標就是:中國原創科技何時大規模湧現。

首先DeepSeek屬於技術創新的延伸,算不上原創科學。科學界普遍認為,1956年夏天的達特茅斯研討會,標誌著AI的誕。那年,麥卡錫、香農、羅切斯特等一群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陸續來到了達特茅斯學院數學系所在大樓的頂層。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裏,他們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頭腦風暴會議,推出AI概念。AI⼈⼯智能包括“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機對話、機對弈、機器翻譯、動駕駛、機器學習、仿生模擬”等多方面,伴隨電腦等相關科技的發展,才有今天AI的發展。

其次DeepSeek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創新與創業結合的成功範例。創新與創業的結合需要系統化的過程。一個概念的提出,需要院校和社會的支持。1947年,哈佛大學率先開設了一門創新創業的課程《創新企業管理》。但回應者寥寥無幾,因為時機未到,儘管哈佛的這一舉措不失作為優秀大學的品味。直到20年後的1967年,斯坦佛大學形成了與矽谷的協作關係,開設了MBA創業教育課程,得到廣泛認可。可以說,是灣區經濟發展的經典模式使創新與創業教育課程應運而生。同樣,DeepSeek也是時代的產物,是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再次,無論DeepSeek,還是ChatGPT,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解釋性都不充分。在科學、技術和工程領域,以及社會活動中,如果AI的結果不可靠,必然給與其相關內容帶來挑戰。同時,對AI不加質疑,也將導致對AI技術及其產生的結果的盲從,類似隱患不可低估。而且AI是基於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產生的結果符合預定的規範,不能提出有創建思路,也談不上原創。

二、判斷中國科技“拐點”出現的因素

正常的科技發展與應用邏輯是:在科學探索提出新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設計和創新,再應用到工程上。中國的科技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工程建造的倒推,從工程到技術,再求諸科學理論的情景比較普遍。近代以來,中國在科學理論和技術創新方面的貢獻趕不上西方,但從工程建設來看,系列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三峽大壩、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都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這使我們確信,一個國家工程化的能力,遲早會以不同方式訴求到技術和科學領域,使國家的科學和技術水準得到相應的提升。從全球科技進化的歷史可見,世界性的科學中心及技術中心的更替轉移,是普遍現象。

DeepSeek屬於技術工程應用領域,是從1到100技術拓展,還談不上從0到1的原創。一般的科學創造和高價值創新過程所耗費的人力資本很高,而利潤較低,但在AI領域,一旦有較大的技術突破,就會有成倍的利潤增長。因此AI成為近年全球研發的熱點,大多研發單位都是在工程化地推進AI研發。AI研發工程的系統性,決定了所用技術種類的綜合性,因巨大的人力、資金投入,研發失敗的損失必然巨大,所以AI研發追求技術成熟,管理方式實用。美國英偉達等大公司奉行傳統的“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理念,把“巨型數據集”作為人工智能突破的主要方向。而DeepSeek另闢蹊徑,通過“小演算法”、“小算力”和“小數據”的結合,在三者之間做足功課,用有限的資源達成了更高的智能效果。

DeepSeek雖然算不上原創,但也證明中國人的科技研發潛力,面對中國科技原創不足的短板,循序補齊,中國科技“拐點”就會早日到來。由於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科學本身的追求遠不及對技術和工程的青睞,知識積澱也沒有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豐厚,導致近年日本屢獲諾獎,我們還是難見原創科技的突破,而且在技術探索上試錯成本也遠高於發達國家。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的獲獎相關工作,都與人工智能有關。目前,代表AI領域最高成就的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占比七成,已有55名美國科學家曾值此牛耳。

中通社圖片

我們還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制度環境。DeepSeek的成功證明,中國原創科技研發最核心的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具有創造特性的制度土壤。剛畢業研究生三年內沒有成果就要非升即走。正式入職的年年還要考核,拿不出來成果,年終考核就不及格。中國人比較多,太卷了,什麼都往成本低、效率高、低風險方面靠,這樣誰還有時間和精力追求原創。如此,不但造成不確定性高、風險大的項目少有人做,原始創新缺乏,還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有創新潛質的人才遭到排擠。

目前,我們的最大優勢在於龐大的市場和巨大資源投入,在知識積累方面,憑著中國科技體量,這一短板很快就會趕上。同時,我們的科研傳統也在快速構建與迭代,制度紅利也在逐步顯現。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超過千萬,其中理工科類畢業生占比超過一半,其中,專業研學AI技術方面的人才不少數。隨著國內科研環境的持續優化,越來越多的海外優秀人才選擇回國發展。

“政府、企業、高校”創新體系的協同發展,三方協同合作,共同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創新鏈條不斷完善,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產業化應用。

企業與市場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國內龐大的市場規模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旺盛的市場需求,使得科技企業能夠迅速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並通過市場回饋不斷優化和迭代產品。

 DeepSeek 為代表的創業公司,在大模型領域敢於挑戰國際巨頭,憑藉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創新的商業模式,迅速在市場中嶄露頭角。與此同時,眾多大型科技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也在各個領域積極佈局,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推出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和服務。

三、除人工智能外的創新表現

航天領域方面:“天宮” 空間站的建設與運營堪稱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座里程碑。

2024 年六代機試飛等成果,展示了我國在航空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實力,使我國航空航天科技進入世界先進水準行列。

5G通信領域方面:華為、中興等企業在 5G 基站建設、通信設備製造以及 5G 應用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截止到2024年底,5G基站數量達到425.1萬個,相較於上年末淨增加了87.4萬個。

在量子領域方面,中國在量子通信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準。量子通信技術的發展,為資訊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戰略意義。

中國“人造太陽”創下全球核聚變新紀錄,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核聚變研究從理論探索邁向工程實踐,為未來清潔能源革命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科技憑藉在多方面的堅實積累與顯著突破,厚積薄發的 “拐點”將早日到來。從人工智能領域的 DeepSeek 大模型嶄露頭角,到人才、科研投入、創新體系等全方位支撐,再到航天、5G 通信、新能源等眾多領域的輝煌成就,無不彰顯著中國科技的強大實力與無限潛力。展望未來,中國有望在更多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我超越,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持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本文作者為資深科技戰略學者蘇世偉,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視頻

更 多
香港寵物展 我們採訪了一群萌寵!
民青局新春酒會 特首連說三個“祝願” 麥美娟稱會讓香港年年“家和萬事興”
香港黃金交易所蛇年開市:紅盤高開 料金價“高處未算高”
拋寶牒、賞煙花、觀賽馬 在香港大家這樣過新年!
在香港如何“送龍迎蛇”?過農曆新年這些都要買!
香港水上人家年夜飯吃什麼?餐桌上這些東西必不可少!
香港旅遊發展局花車先睹為快 亮點居然是車上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