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裹鬧劇,美對華關稅戰大王小鬼一起上北京時間2月3日,特朗普聲稱要對中國寄往美國的小包裹徵收通關稅。聯邦政府名下的美國郵政這次聞令即行,宣佈於5日起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和中國香港的入境包裹直到另行通知。沒承想,暫停令才頒行一天,美方再發公告,自6日起恢復接收來自中國和中國香港的入境包裹。 短短一天之內朝令夕改,美國聯邦政府活脫脫上演了一出小包裹鬧劇。 成語“朝令夕改”中國人家喻戶曉。若看成一則國際笑話,如今正在看守所內“躺平”的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可能不大服氣:本總統去年底發佈的那道戒嚴令适才存活了6個小時哩!沒錯,創記錄的的確非韓大總統莫屬。 美國是個政治鬧劇產出大國,小包裹鬧劇本本不值一提,可置於對華關稅戰這出大鬧劇的視野之下,倒確有說道一番的理由。究其本質,這是對華關稅戰外溢出來的一出小鬧劇,都聚焦於遏制哪怕遲滯中國發展的大目標。 小包裹鬧劇首先印證了特朗普遏華事無巨細和不擇手段。說句好聽的,也印證出特朗普遏華的“全方位視野”挺開闊的。這些年,滿世界都在發展電商,尤其數中國發展最快最猛成效最顯著。2018年到2024年這8年間,儘管特朗普和拜登兩任總統下手夠狠,可中國跨境電商對美出口規模卻整整擴大了10倍……所見,再不眉毛鬍子一把抓,大王小鬼子一起上,美國真就來不及啦! 小包裹在各國間寄遞流通不收通關費乃國際通例,可就數美國人蠻橫,於1930年設置了關稅法321條款,當初規定1美元價值的小包裹免稅,後迫於國際壓力,遂多次修訂第321條以提高門檻,最終在2015年將小包裹免稅門檻提高到800美元以內。這一次,特朗普未經修法,企圖將免稅門檻一次性予以剷除,單獨針對中國和中國香港。 世上哪有免費午餐,凡徵稅皆有成本。美方欲單獨針對中國和中國香港徵收小包裹通關費,正常程式下,一要修訂國內法條,再要明確由誰組織徵收?具體如何操作?徵稅所產生的各項成本如何分攤及歸誰支付?很顯然,伺候(遇到)做事猴急的特朗普,“關稅戰團隊”的成員們並沒妙招。如此這般,雖說對中國和中國香港的小包裹聞著挺香,但真要徵稅一時半會兒卻無從下嘴。 美國郵政局總部大樓。 新華社資料圖片 毋庸諱言,這些年中國跨境電商開疆拓土最見成效的就是針對美國。時至去年末,全球在美經營的十大電商中,中國獨佔六席。中國電商所到之處風起雲湧,對美國本土電商之滲透亦拍案叫絕。僅舉一例:亞馬遜和沃爾瑪兩大家,前者中國賣家占比已超50%,亞馬遜退居到不足四成,後者中國賣家已突破三成。而且,中字型大小Shein、Temu、阿里、拼多多等當下的超級跨境大電商,在開拓美國市場時,早對盎撒人輸不起正常競爭就會胡來的潑皮作派多有防備,紛紛在美國本土建有批量海外倉和海外配送中心,進一步降低了中國電商跨境經營的物流成本、時間成本及地緣政治風險,大幅提高了中國跨境電商產品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回應速度 。 中國電商長成參天大樹一路前行20年,猶如環繞北緯30度線的農耕文明帶,沾上點雨露就茁壯,遇到點陽光就燦爛。政府產業政策與時俱進呵護支持、培土施肥,就是電商的雨露陽光。去年未,中央政府頒佈“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意實施方案”,旨在依據大數據、AI、物聯網,實現跨境電商供應鏈全數字化升級。瞧這陣勢,老美的這些下三爛動作能豈能遏制得了?! 小包裹鬧劇暫時收場了,關稅戰适才剛剛開打,關稅戰之外溢戰則會不斷出新上演。中國新春長假期間,特朗普關稅戰炮彈出膛,中方即宣佈對美72類輸華產(商)品加征10%~15%的反制關稅,但中國也為美方留出談判妥協空間與時間。光時間就留出了一周,截止日為下個週一。期間,中美元首將直接通話或視頻連線的坊間傳聞不絕於耳。今天7號,習主席已前往哈爾濱參加亞東會開幕式並接待元首級外國來賓,明天有可能會視察當地市情並聽取工作彙報。9號是中美元首能否在中國反制關稅生效日之前實現直接通話的最後時點。但是,甭管元首直接溝通是否進行,中美元首多種形式經常性直接溝通必是常態。小到對小包裹是否徵稅,大到廣域關稅戰,無非是四種可能:一是談而緩打;二是仗照打但烈度降低;三是打累了再談;四是邊打邊談。無論選擇哪一種,中方皆有充足準備而信心滿滿。 (本文作者為資深財經評論員魯寧,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