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高松傑:從“最強春節檔”到內地香港電影合作新篇今年電影春節檔,堪稱“最強春節檔”,在電影市場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總票房和觀影人次雙雙刷新紀錄,看電影已然成為新年習俗,電影的影響力還延伸至多個領域,消費場景不斷拓展,吸引觀眾跟著電影去旅遊、品美食。一系列亮眼表現,全方位呈現出一個供需兩旺、活力強勁的電影市場。據了解,內地蛇年春節檔電影票房超10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一輝煌成績直接推動2025年中國電影市場累計票房超越北美票房,成功位列全球第一。 今年春節檔,中國電影市場佳作頻出,《哪吒之魔童鬧海》(亦稱《哪吒2》)《唐探1900》《熊出沒·重啟未來》《蛟龍行動》《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等6部影片同步上映,共同鑄就了這一“最強春節檔”,筆者也入場支持了3部。家國情懷、傳統文化、IP電影、電影工業化等元素成為這個春節檔的核心關鍵詞,它們相互交織,不僅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觀影需求,更在文化傳播與藝術創新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春節票房的火爆,不僅反映出中國消費市場的旺盛活力,也彰顯了中國經濟強大的內生動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一步步走出國門的電影,正成為中外交流的新橋樑和世界看中國的新窗口。我們十分歡迎各國遊客用好來華免簽和簽證便利化政策,親身走進中國,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這樣蓬勃發展的電影行業大背景下,《哪吒2》成功躋身全球票房前40名,成為首部達成此成就的亞洲電影,並在歐美引發觀影熱潮,其意義更是不可估量。這不僅是中國電影工業邁向世界舞台的關鍵一步,更如同一束強光,為香港電影業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帶來了寶貴啟示與豐富合作契機。 筆者認為《哪吒2》的成功絕非偶然,是傳統與現代、技術與藝術、本土與全球多重維度融合的成果。哪吒,作為深入人心的中國神話符號,在《哪吒2》中經歷了現代化的大膽重構。影片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說教式敘事,而是通過反叛命運、自我覺醒等情節,賦予其當代價值觀,讓古老的故事在當代語境下煥發生機。這一點與香港電影中徐克《青蛇》、周星馳《西遊》系列解構經典的手法有相通之處,卻又更進一步。《哪吒2》將家庭、成長等普世情感融入極具東方美學特色的畫面與故事中,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產生共鳴,擁有了跨文化傳播的強大穿透力 。 從技術層面來看,《哪吒2》是中國動畫工業成熟的有力見證。從令人驚嘆的特效水準到恰到好處的分鏡節奏,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製作團隊的匠心與中國動畫產業的進步。香港電影向來以高效實拍攝影技術聞名,但在3D動畫、虛擬製片等新興領域,與內地相比已逐漸掉隊。內地通過《哪吒》《長安三萬里》等一系列作品搭建起的完整產業鏈,從前期策劃、動畫製作到後期特效處理,都為香港電影業提供了值得深入研究與借鑑的範例。 全球化發行策略也是《哪吒2》有望在歐美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以往華語片大多依賴本土市場,而《哪吒2》通過與Netflix等國際知名平台合作,實現了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同時,針對不同市場的文化特點和觀眾喜好,調整敘事焦點,如強調“反抗權威”等元素,貼合西方價值觀,成功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香港作為國際發行樞紐,在地理位置、國際人脈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完全可以在這一全球化發行環節中發揮重要的中介作用。 筆者認為香港電影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深厚底蘊,擁有獨特優勢。在類型片領域,警匪、動作、喜劇等類型片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辨識度,《無間道》《毒舌大狀》等作品便是有力證明。香港電影創作環境相對寬鬆,創意自由度較高,這使得創作者能夠大膽嘗試各種實驗性題材,為電影藝術的創新提供了土壤。此外,香港電影人才儲備豐富,從經驗豐富的編導到專業的幕後技術人員,都具備跨文化製作經驗,能夠熟練運用不同文化元素進行創作。 然而,筆者認為香港電影業當前也面臨著諸多困境。本土電影市場規模有限,票房收入難以支撐高成本製作,這使得許多電影製作受到資金限制。同時,過度依賴合拍片導致題材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活力。在產業發展方面,香港電影業出現了人才斷檔的問題,年輕一代編導的成長速度較慢,難以承接行業重任。在技術升級上,香港電影業也相對滯後,對AI輔助製作、虛擬製片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限制了電影製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在好萊塢和全球流媒體平台的雙重衝擊下,港產片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逐漸下降,國際能見度大不如前。 面對機遇與挑戰,香港與內地電影業的深度合作成為必然趨勢,且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在前端開發環節,筆者認為可以建立“中華文化IP庫”,將香港獨特的武俠文化、都市傳說與內地豐富的神話體系進行有機結合。比如,以《山海經》為故事基底,融入香港“九龍城寨”的賽博朋克元素,打造出既具傳統文化底蘊又充滿現代科幻感的跨地域敘事作品。同時,合拍片應積極跳出傳統古裝題材的局限,開發科幻、懸疑等新類型,如將香港的末日都市題材與內地的航天科技元素相結合,或者聚焦跨境罪案創作懸疑佳作。 製作層面,筆者認為內港可以共建虛擬製片基地,利用香港國際化的團隊優勢和內地先進的動畫渲染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數位影視中心,整合資源,降低跨地域協作成本。推行“雙導演制”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讓經驗豐富的香港導演與內地新銳導演搭檔,將港式的敘事節奏與內地對市場的精準洞察相結合,近年來《怒火》《拆彈專家2》等影片的成功已充分證明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 後端發行方面,筆者認為香港可以充分發揮其國際網絡優勢。通過香港電影節、國際影視展等平台,將港陸合拍片推向東南亞、歐美華裔市場,進而逐步拓展至主流觀眾群體。與香港流媒體平台如ViuTV合作,針對海外市場製作短影集、衍生內容,進一步延長IP的生命週期,提升作品的國際影響力。 政策創新也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可以爭取在“北部都會區”設立影視實驗區,實行審批便利化措施,放寬合拍題材限制,允許創作者涉足社會現實題材等以往受限領域。設立跨境人才基金,資助香港青年參與內地動畫、特效等技術密集型項目,填補香港電影產業在技術人才方面的缺口。 《哪吒2》的全球化成功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樹立了榜樣,也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香港不應被動融入內地市場,而應主動作為,成為“創意轉譯者”,將自身的國際化敘事經驗與內地的產業規模、文化資源深度融合。港陸電影業的合作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資金與演員合作,更應從劇本開發階段就注入雙方視角,共同打造跨越地域的“新東方美學”。若能建立起制度化的協作生態,華語電影有望重現昔日港產片“東方好萊塢”的全球影響力,在世界電影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還可大力推進“大灣區電影”合作倡議。整合大灣區內香港、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電影資源,設立“大灣區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優質電影項目,鼓勵電影人圍繞大灣區的獨特人文風貌、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題材進行創作,打造具有大灣區特色的電影品牌。定期舉辦“大灣區電影論壇”,匯聚行業精英,共同探討電影創作、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議題,促進大灣區電影產業的交流與合作,為華語電影的發展注入新動力,讓大灣區成為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前沿陣地。 (本文作者為香港再出發共同發起人、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陽江市政協委員、河南省青聯港區常委 高松傑)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黃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