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王德華:特朗普為何拿美國國際開發署“開刀”

分享到:
2025-02-13 11:2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近日,得到特朗普支持的馬斯克把“優化”美國政府的刀指向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他指責美國國際開發署是一個犯罪組織,指責其使用納稅人的錢資助生化武器研發,包括新冠病毒在內,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國際開發署已表示,數千名員工將從週五開始休假。

美國國際開發署是什麼機構?

美國國際開發署是美國對外採取“胡蘿蔔加大棒”政策、搞顏色革命的工具,美國通過開發署操控顛覆他國政府。早在1961年,肯尼迪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對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國國際開發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機構,統一開展工作。比如:80年代,其重點在扶植自由市場方面;90年代,其重點轉向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廣民主方面;進入21世紀,其工作重點轉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戰後重建方面。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的資料,國際開發署約有10,000名員工,其中三分之二在海外工作。該機構在60多個國家設有辦事處,並在數十個其他國家開展工作。然而,大部分實地工作是由國際開發署資助的其他組織執行的。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有一句經典名言:"輕聲說話,但手裏握著大棒。"他的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美國在海外推行外交政策時使用的"胡蘿蔔+大棒"政策:一方面推動金元外交,儘量表露出溫情脈脈,在援助的偽裝下推行價值觀;另一方面則動用武力,推翻仇視美國的外國政敵的統治。動武與援助,就是美國推動外交政策、維護海外霸權的兩大工具,交替使用,屢試不爽。

美國國際開發署外景。央視報道截圖

歷史證明,美國的"胡蘿蔔"政策實際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政策更佳的效果。美對外發動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動,固然能推翻幾個類似薩達姆、卡扎菲之類的仇敵,但戰爭帶來的災難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並催生更多類似"基地"組織的恐怖團體。但美國際開發署展示的是美對外干涉行動的更具欺騙性的一面。它通過到處撒錢在海外宣揚美國價值觀,扶植反對組織,更顯溫情,其對外干涉行動更具效力。

美國際開發署的工作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推進民主、人權和良政、促進經濟增長和貿易、確保農業和食品安全、促進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就業、提高全球衛生水準、確保水質安全、危機和衝突管理、抗擊疾病等。其主要方式就是資助各國的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和機構,由它們代為執行具體工作,潛移默化地推銷美國價值觀。美國際開發署還與聯合國聯合開展"千年發展目標"項目,以幫助貧窮國家發展和抗擊疾病。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14年4月4日報道,以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而聞名的美國國際開發署曾經受多國指責從事情報工作以及干預受助國內政。

美國曾被曝光於2010年在古巴秘密建立了一個類似“推特”的社交媒體平臺並借此暗中煽動當地民眾示威,又一次引發了針對國際開發署的指責。金融專家邁克爾·赫德遜(Michael Hudson)則表示,美國對烏借貸發生於烏內戰時期,已證明了IMF這樣的金融機構成為了“美國冷戰政策的武器”。

在敘利亞,雖然美曾經一直對巴沙爾政府實行嚴厲制裁以迫其下臺,但另一方面,美一直在通過聯合國向敘提供援助。隨著一包包印著“美國人民捐贈”溫情字樣的救濟物資的到來,貧困國家的人們自然就在內心形成對美國的感激之情。必要的時候,這些人會憤而走上街頭與政府對抗,為所謂的自由民主而奮鬥。

美國是中東“阿拉伯變局”運動的幕後黑手之一。美國國際開發署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家積極開展活動,以傳播所謂的民主和人權價值觀。該署為了幫助突尼斯和埃及舉行民主選舉,投入巨資培訓了7萬多名選舉觀察員,並為大約200多萬人提供選民培訓課程。

國際開發署占了美國政府多少成本?

特朗普和馬斯克之所以要大刀闊斧改革國際開發署,是因其亂花錢,簡直就是個無底洞,花光了美國約1%預算,白宮發言人批美國國際開發署對外援助把錢資助世界約3500個非政府組織,但卻收效甚微。

據《今日俄羅斯》報導,在2022年至2024年間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全球範圍內發放了近1200億美元。最大的受益者是烏克蘭,該國獲得了超過32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從運作全國90%的媒體機構的一切開支。摩爾多瓦是另一個主要接受者,美國國際開發署在那裏資助了能源獨立項目和與政府一致的媒體。在後蘇聯的其他國家也看到了數百萬美元被用於“民主建設”工作。僅在2024年,美國開發署就向格魯吉亞的公民社會項目投入了超過4000萬美元,向亞美尼亞投入了2000萬美元,向俄羅斯投入了1100萬美元。

智庫作為影響政策和公共輿論的一種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美國為例,隨著美國智庫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一串至關重要但常被略過的問題也浮現出來:經營這些智庫每年要花多少錢?資助這些智庫的背後金主都有誰?他們會不會影響智庫管理的獨立性,在智庫研究方向以及觀點上指手畫腳?2024年底,美國知名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發佈報告,研究對比美國50家頂級智庫的資金透明度情況,揭示美國主要智庫背後隱藏的複雜資金網路,指出外國政府、美國政府以及國防承包商等多個利益集團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沙烏地阿拉伯到卡塔爾,從五角大樓到全球軍工企業,這些資助者的影響力對智庫的“學術自由”和“研究獨立性”構成巨大挑戰,連一些美國智庫人士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做的不是研究,而是一種宣傳。”

特朗普為何關閉國際開發署?

筆者認為,特朗普這一決策背後,是國內政治、國際戰略以及機構自身弊端等多方面因素交織的複雜圖景,可以達到一石多鳥的目的。

首先,黨派鬥爭與機構控制權爭奪是重要原因。近年來,民主黨政府使用一切手段趕盡殺絕特朗普,回顧上一任任期,特朗普堪稱一路坎坷。在任期臨近尾聲時,他遭到了民主黨無所不用其極的架空與攻擊。卸任之後,政治迫害更是如影隨形,甚至差點被送進監獄,那段日子,特朗普可謂是深陷政治泥沼,難以自拔。也正因如此,特朗普與民主黨之間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復仇的種子就此深埋心底。1月20日,特朗普上臺後馬上想以整美國國際開發署為抓手,報復清算通過國際開發署大發橫財的佩洛西(通過該署獲1.5億美元炒股,獲利豐厚)、克林頓(克林頓基金獲11億美元,聲稱幫海地救災)和奧巴馬(支持生化戰)等民主黨大佬;拜登兒子也在烏克蘭大發國際開發署橫財;第二,打擊民主黨控制的媒體。特朗普多次指責國際開發署存在“前所未有的腐敗”,資金使用混亂不堪。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揭露數百萬美元被用於訂閱媒體服務而非直接援助項目;第三,國際開發署的戰略目標與特朗普“美國優先”理念存在嚴重衝突。2月10日外媒報導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茲明確指出,國際開發署眾多項目與美國當下戰略利益脫節,尤其是在遏制中國影響力方面毫無成效。第四,可以打擊建制派富翁,如比爾·蓋茨。

關閉國際開發署會對國際社會帶來什麼衝擊?

應該說,特朗普政府的裁減措施影響不小。首先,是讓全世界瞭解到美國對外援助的本質,也預示美國國際影響力的江河日下。同時,國際社會看到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影響力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等地區助力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與民生改善,廣受讚譽。對中國而言,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關閉減少了一個在國際上製造輿論壓力、干涉他國內政的“對手”,中國能更從容地在國際舞臺開展正常外交和經濟合作活動。不過,西方部分輿論如英外相拉米和CNN渲染美國撤出會讓中國擴大影響力,但中國“一帶一路”等對外援助模式與國際開發署有本質區別,中國更側重基建而非政治滲透,實際影響不應被誇大。從國際秩序重構角度,若美國將援助資金轉向更赤裸裸的地緣競爭工具,可能加劇全球援助體系的陣營化;而馬斯克等商業領袖介入外交事務,可能推動“企業替代政府”的新型國際干預模式。

(本文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華,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視頻

更 多
金價“漲不斷”年輕人成“淘金主力軍”?
天津濱海新區GDP增長5.5% 濱港合作是“加速器”
蒙眼反手一刀剪出繁體“龍”!長沙非遺來香港讓觀眾大開眼
DeepSeek真實大測評!用過的香港人這樣說
特朗普加關稅 香港工商界有應對之策:找其他買家
香港寵物展 我們採訪了一群萌寵!
民青局新春酒會 特首連說三個“祝願” 麥美娟稱會讓香港年年“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