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月餅風波的啟示:如何優化“灣區標準”分享到:
香港中通社9月19日電(記者 徐嘉儀)內地主播在直播間帶貨的“香港美誠月餅”因產地非香港,引發爭議,側面印證“香港品牌”效應。有分析指,應加速推動“灣區標準”的制定,以香港標準為參照,提升整個大灣區的生產質量及品牌認受性。 2024年9月10日,香港市民到餅店購買月餅。香港中通社圖片 據官方通報,“美誠月餅”涉及的2家企業均取得相關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等,未發現存在違法行為。食品抽檢均合格,未發現食品安全突出隱患。造成此次“月餅風波”主要是企業在宣傳手法上“渾水摸魚”,讓消費者誤以為月餅採用香港生產標準,質量更有保障。 事實上,粵港澳三地政府已於去年4月24日簽署關於共同促進“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推動區內行業規則銜接,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記者翻查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目前納入灣區標準清單的專案共215份,其中就包括此次涉案的廣式月餅,規定了月餅的技術要求、檢驗方法、標簽標識、運輸及儲存、管理體系要求等,十分完備。 該標準的聲明使用單位中有不少是港澳企業,不過有關質檢方法主要參考國家標準,意味著目前的“灣區標準”以內地標準為主,而非港澳標準。那麼,“灣區標準”要如何納入港澳元素? “要做到大灣區三地產品認證統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黃英豪接受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產品在哪裡生產、銷售,就要按照哪裡的標準執行,若要求內地政府部門採用香港標準,難度很高,因涉及全國性的法例修訂。 雖然在食品領域,很多內地消費者對香港品牌更有信心,但黃英豪以新能源汽車、建築材料為例,香港業界也渴望研究採用內地標準,或放寬檢驗地要求,進口更多內地產品到香港使用。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有評論認為,當中蘊含着深化改革的廣闊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實現突破,正是需要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上有大膽的改革創新。 “這需要三地政府比較法律法規,研究通過修改法例或行政部署,達到三地互通。”黃英豪認為,內地生產、香港檢測的“灣區標準”更適用於出口貨品,將價廉物美的內地製造與國際化著稱的香港服務相結合,產生協同效應,是內地產品開拓境外市場的方法,整體提升“Made in GBA”(灣區製造)的品牌認受性。 亦有意見認為,有了統一的“灣區標準”,香港品牌的溢價效益可覆蓋大灣區,大灣區龐大的製造業可支撑香港品牌發展,一方面推動企業與企業之間、行業內部高效對接,另一方面推動三地政府部門之間工作機制和規則相互銜接,提升整個大灣區內部的運作效率。(完) 【編輯:梅婉潼】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通講壇】特朗普與周受資會面,TikTok禁令會有轉機嗎?
在香港見到兩個“劉雯”?國際超模教你合影秘訣
香港六大部門反恐演習 現場控制“恐怖份子”!
李家超:習主席講話指明方向 政府將與社會一同奮發改革
李家超夫婦落區中環灣仔 與市民共同感受聖誕氛圍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