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港式中文:眼淚馬不停蹄地流下來“我的眼淚馬不停蹄地流下來” “愛迪生是因有足夠金錢購買燈泡原料而成功發明電燈” “入面”、“仲有”...... 這些錯漏百出的文字,是出自幼兒園或小學學生之手?不是的!這些都是相當於內地高考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文寫作卷中,即將中學畢業的學生們寫出來的句子。你以為這只是極個別的例子,香港考評局近日公佈的最新一期《試題專輯》告訴你,這樣的錯誤並不少見。 這種離譜的錯誤,讓人不得不反思港人學習中文的方法是否有改進之處。 小編就此請教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作為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他深有體會,指這些問題其實已年深月久,其中“口語入文”及“配詞不當”的問題最為嚴重。 “用口語來寫作,作文和閱讀理解分不清口語和書面語;中文的用詞不準確,用詞不當。”鄧飛舉例,“始作俑者”“昭然若揭”這些貶義詞,常被學生當成褒義詞來用。 這些高考試卷中出現錯漏百出的文字用法,也讓人對香港的中文教學感到好奇。 與內地、台灣的中文教學相比,香港的特色是語文與文學“分家”。其中,中文科是必修科;文學及中國文學則是選修科。換言之,若要詳細對文章的藝術鑒賞,就要上文學課。 “中文科的學習方法,造成學生撇開了對語文、藝術的賞析學語言,並沒有培養應用能力。”鄧飛說,香港語文的教育強調將語言和文學賞析嚴格分開,這是一種變相的職業語文訓練。 考核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中國語文考試,長年被坊間戲稱為“死亡之卷”,香港考生對中文的畏懼可見一斑。 香港學生中文水平不僅普遍較低,而且相比內地及台灣,香港學生中文水平兩極分化嚴重,甚至變為一種獨特的“貧富懸殊”現象,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裡?鄧飛分析,香港閱讀氛圍並不濃烈,導致青少年對語文的興趣與敏感度下降,甚至產生抗拒的情緒,以及是香港中文教育方式有問題。 此外,文言文教學的缺失也讓香港學生難以瞭解中文之美。 根據考評局的《中國語文評核大綱》,文言文部分占中文科考試總成績的比重只有7.2%,因此有教師和學生視如“雞肋”。學生可能在權衡“投資回報率”後幹脆放棄學習,教師也未必願意增加課時。 “若不教文言文,就缺少了對學生的情感培養,也缺乏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和傳承。”鄧飛直言,中國傳統文化裡充滿了深情,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人倫觀;詩詞歌賦,沒有情感就寫不出唐詩宋詞。 當語文學習被一分為二,應試需求令語文的語言性能凸顯,一味追求“應試功利性”的考生們,和中文字裡行間蘊含的“深情”漸行漸遠。改變香港中文教育的現狀,該從何下手? “不要用剝皮拆骨的方法學語文,我們要改革!”鄧飛直言,教中國語文傳統的方法可以更靈活。例如教成語,一個成語配對一個小故事,一個小故事配對一幅圖畫,學生就能更加理解當中的含義。他鼓勵,社會上多舉辦閱讀比賽,如“十本好書推介”,讓社會上多存在些閱讀風氣。 香港學生學中文難在哪裡? 除了教育制度外,香港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學生中文水平的原因之一。 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雖然以英語為母語的本地居民一直以來都只屬小眾,然而香港自開埠至今,基於政治、經濟和法律等因素,英文始終是本地的官方語言。 即使中文於1974年獲港英政府立法通過與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但英文在本地政界、商界、法律界仍具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許多昔日沿用至今的法律條文,仍以英文版為準。 由於英語是國際間最通行的語言,香港作為金融商業活動頻繁的城市,對外往來、各類商業活動亦必須依靠英語水平較高的優秀人才。 回歸後,香港從“兩文”步入“兩文三語”時代,即以中文和英文進行書寫,並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作為口語,但時至今日,英文地位依然高高在上。 不少家長甚至將英文與名校掛勾,認為社會精英就應就讀英文學校或國際學校,“重英輕中”的傳統觀念一直存在。 另一方面,近年來香港教育泛政治化嚴重,反對派盲反上癮,對學生學好中文、學好普通話這些基本要求上綱上線,也阻礙了“兩文三語”推行,水準下降自然是預料之中。(崔靜雯 黎金良 張宏斌 ) (鄧飛是選委界別的參選人,立法會選舉各界別參選名單請參閱選舉網站 https://www.elections.gov.hk/legco2021/chi/introduction.html) 【編輯:崔靜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