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美媒拆了華為手機,得出一個結論!

分享到:
2023-09-05 09:1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9月5日電 近日,中國企業華為最新推出的旗艦手機Mate 60 Pro,被外界普遍視作是中國芯片製造業對美國政府野蠻打壓的反擊,持續吸引著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一反擊是否取得了成功?美國彭博社就對這款華為手機進行了拆解、查看里面的芯片情況,并在9月4日推出了相關報道,對此給出了相當肯定的答複。此前剛結束訪華的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一回國就對華出售芯片表態。

美媒拆機後 說出這樣一番話……

《環球時報》援引彭博社報道稱,彭博社通過與美國科技咨詢機構TechInsight合作,經由後者對華為Mate 60 Pro手機進行拆機檢測後,確認了該手機的芯片是中國自己的芯片產業製造出來的。

“中國政府正在構建本土的芯片生態系統上取得進展”,這家美國媒體在報道中寫道。

圖源:新華網

由此,彭博社評論說,“華為這款手機的芯片令人懷疑美國為阻止中國獲得先進芯片技術而在全球實施的封鎖,是否真的有效。”

彭博社稱,去年美國政府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是想將中國的芯片技術卡在落後最先進技術8年左右的時間上。

“現在中國已經證明其至少可以生產一定數量的、僅落後最先進技術5年的芯片了”,彭博社寫道,“這距離中國在半導體這個關鍵領域實現自給自足,又進了一步。”

為彭博社進行拆機的TechInsight公司的一名高管亦表示,這款芯片是來自中國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聲明”。

圖源:環球時報

外媒:華為突破關鍵技術引發白宮擔憂

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的報道指出,華為Mate 60 Pro的突然推出引發了白宮的隱約擔憂。因為,這意味著美國的制裁未能完全阻止中國取得關鍵技術突破。此外,這款手機在雷蒙多訪華期間宣布,似乎像是宣告。報道又說,關於這款新芯片的實際性能,仍然存在許多未知。

《日經亞洲》則引述消息來源報道稱,中芯國際使用“7奈米工藝”製造華為新款手機的芯片。中國最先進的工藝水平,與蘋果2018年推出的iPhone內部芯片使用的工藝相當。蘋果最新的iPhone芯片是由台積電製造的,使用的是4奈米工藝。

也有研究公司上個月告訴路透社,他們認為華為正計劃通過在國內采購芯片、利用其在半導體設計工具方面的先進技術,以及中國最大芯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的芯片來重返5G智能手機行業。

外國網友:美國制裁沒能殺死華為

除了外媒,外國網友也就此展開熱烈討論。有人為華為取得重要突破歡呼,有人認為華為此舉狠狠打了美國的臉,有人則表達了對中國突破封鎖、取得更多技術成就的信心。

北京時間8月31日,有網友在社交平台X分享了一段拆機視頻,配文稱“中國(有人)直播了華為Mate 60 Pro拆機過程…… 美國制裁沒能殺死華為!”

圖源:環球網

對此,有網友回複該帖文,表達自己對華為新機的看法,“作為一名有良知的全球公民,我一直主張避免對中國實施微芯片和高端技術禁運。(因為)我相信,這樣的封鎖會在不經意間為中國在技術上的自我進步提供力量和決心。”

圖源:環球網

雷蒙多訪華期間 就因一張特殊的照片引熱議

8月27日至30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對中國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期間先後訪問北京與上海兩座城市。在雷蒙多訪華期間,華為公司上周突然預售新款手機Mate60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雷蒙多訪華期間一張照片就引發了熱議。“眼尖”的網友發現,照片左下方印著“華為Mat60 Pro”的水印。這是央視記者用已發售的華為Mat60 Pro為其拍照。

由於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出口管制大部分是通過美國商務部實施的,華為“上新”讓很多網友看到了“在美國打壓之下絕地反擊”的熱血故事。近年來,美國對華為幾次三番圍追堵截、各種制裁手段層出不窮:限制華為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斷供芯片和操作系統,在全世界脅迫其他國家禁止華為參與當地5G網絡建設,還策動加拿大無理拘押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近3年。正因為遭受了非同尋常的磨難,華為一次次“滿血”回歸才讓人倍感振奮。

“一款手機的推出在華盛頓引發擔憂,即美國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國取得關鍵技術進步,”環球網援引《華盛頓郵報》9月2日的報道稱,“這似乎應驗了美國芯片製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會阻止中國,而是會刺激中國加倍努力,打造美國技術的替代品。”(完)

【編輯:紀東】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