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猴死人亡 這種傳染病正在香港台灣引發高度警覺香港動植物公園發生猴子集體死亡案例,20日再有猴子死亡,至今已累計有11只猴子死亡,其中9只已確認感染類鼻疽。由於事件涉及類鼻疽,人類若感染,死亡率高達75%,引發市民憂慮。 無獨有偶,在台灣,類鼻疽今年已造成96例人感染案例,為有紀錄以來同期最高,其中17人死亡。 “類鼻疽”這個字眼正頻繁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引發越來越密切的警覺。 在香港,動植物公園屬於康文署工作範疇。分管康文署的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透露,現時仍有幾隻隔離的猴子,表現與平時不同,正接受觀察及醫療程序。 香港動植物公園13日有8只動物死亡,包括1只白臀長尾猴、1只鬆鼠猴、3只棉頂狨猴及3只白面僧面猴;14日又有1只白面僧面猴死亡;19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佈,園內有一隻接受隔離觀察的鬆鼠猴死亡;20日,另一隻接受隔離觀察的鬆鼠猴死亡。由10月13日至今,香港動植物公園共11只猴子死亡。 楊潤雄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 13日有8只猴子死亡,特區政府立即採取行動,隔離了2只猴子,并關閉有關園區,16日再有2只猴子需要隔離。至近幾日,再有2只猴子死亡,政府會進行解剖等,以檢視2只猴子的死因是否與早前死亡的其他猴子相同,即感染類鼻疽。 此外,楊潤雄稱,有幾隻隔離觀察的猴子表現與平日有異,情況有些反復,正接受醫療程序。他指過一段時間,猴子的情況回復正常後,會考慮重開有關園區。 香港中通社圖片 現時,康文署繼續關閉動植物公園的哺乳類動物區,以密切監察園內動物健康情況,并繼續為照顧動物的員工提供保護裝備,以及提醒員工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目前,相關工作人員的健康正常。 香港動植物公園早前有9只猴子在兩天內死亡,經解剖及病理學診斷後,確認是因感染類鼻疽導致的敗血病死亡。 據了解,公園10月初因應維修,曾在農舍附近灌溉喉管進行翻土工程,而哺乳類動物區員工的鞋子可能接觸泥土,并傳給農舍猴子,或受感染猴子體內有高濃度細菌,傳給其他猴子。由於類鼻疽潛伏期約為一星期,與工程時間吻合。 根據文獻,類鼻疽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并隨著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類鼻疽個案增加。 近期多個颱風肆虐台灣,颱風“山陀兒”後,台灣新增1例本土類鼻疽個案,為高雄60多歲男性,災後有污水、污泥暴露史。截至14日,今年台灣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為有紀錄以來同期最高,其中17例死亡。 台灣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類鼻疽疫情在颱風後1個月為好發期,今年颱風“凱米”後1個月就有69例,尤其以中南部較高風險。疾管署提醒,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6類人士屬高危,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人士,致死率達75%。 什麼是類鼻疽? 類鼻疽(Melioidosis)又稱惠特莫爾氏病(Whitmore’s disease),是一種能够能染人類及動物(例如羊、豬、馬、貓、狗)的疾病。 類鼻疽的病原體為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該種病菌一般存在土壤和泥水之中,其中在濕潤的黏土特別容易找到。 類鼻疽主要活躍於熱帶氣候的國家及地區,其中以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以及澳州北部最為流行。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在2017 至 2021 年間的數字,香港每年只錄得3 至 17 宗類鼻疽個案,但2022年初至11月3日,中心已錄得34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當中25宗於8月後出現,居於深水埗患者占當中20宗,死亡個案達到8宗。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香港每年都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10月18日公佈一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今年累計錄得19宗,已超越去年全年錄得的17宗個案。 類鼻疽個案增加,有香港市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事件影響範圍有限,惟大批動物不幸身亡,政府應設立小組,檢討保護措施,確保同類事件不再發生。本身有飼養寵物的市民表示,相關人類感染個案有上升趨勢,政府應密切留意事態發展,避免細菌有機會變種,造成更嚴重疫情。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感染性疾病,有台灣醫生表示,主要傳染途徑為接觸及吸入,如果皮膚有傷口,可能會因為接觸到受污染的土壤、污水、污泥而感染,也有可能因為吸入受污染的塵土、水汽等而造成感染,一般不會有人傳人的情況。 醫生提醒,有糖尿病、肝/腎/肺部疾病患者、癌症或免疫功能缺損等的民眾,較可能出現重症,呼籲高風險族群在風災期間盡量待在室內、避免開窗,或在室內外都配戴口罩,并要避免赤腳走在污泥、污水中,尤其皮膚有傷口應使用鞋套、手套等避免皮膚直接暴露在污水、污泥中,若不慎接觸到污水、污泥應盡快清洗乾淨。 【編輯:胡雪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