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香港故事:努力“追上時代”的香港傳統守藝人

分享到:
2024-10-29 17:0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0月29日電 (記者李曉雲 殷田靜子)“扎作是很有時代感的,不要把它當作很古舊的東西。”被譽為香港“紙扎大王”的夏中建對香港中通社記者如是說。

在香港西營盤的一段斜坡樓梯旁,有一間店鋪門面與四周圍摩登店鋪“格格不入”——沒有精緻的裝修,門口堆著、掛著用竹條編織的圓形、正方形、花籃框架,店鋪前擺著紙糊的“洋房”、“人偶”和“馬仔”。

稍微有些發黃的白色招牌上用紅色顏料寫著“天寶樓扎作”。推開一扇老舊的鋁門,里面擺滿了竹篾、砂紙等材料和工具,天花板上掛滿了紙扎半成品。這里的“主人”便是從事扎作行業40餘年的夏中建。

夏中建。

扎作技藝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2017年,扎作技藝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一把尺、一把剪、一捆竹篾、一疊砂紙,扎作師傅運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材料,經上色和組裝,可以製作出千變萬化的手工藝品。香港常見的製成品包括花炮、花燈、龍頭、獅頭和紙質祭品等。

“日久生情”可以用來形容夏中建與扎作之間的情感。

出生於舞獅世家的夏中建從小就與“獅頭”打交道,其中就包括修補獅頭。久而久之,他對如何扎作獅頭產生了興趣,於是決定拜師學藝。越深入了解,夏中建就越被這一傳統技藝吸引,於是從80年代起,他決定把扎作當成自己的事業。

至今,夏中建仍然享受扎作的過程,時常會在天寶樓忘我地工作一整天。

在夏中建看來,神秘感和沒有局限性是扎作最大的樂趣。“它能讓你想到頭都大!”

以紙質祭品為例,夏中建說,“很多人在生前擁有的東西,死後也要擁有;生前沒法擁有的,死後更要擁有。所以只要你想得到,就能做得到。”他回憶,做過最特別的紙質祭品是一整條街,街上有名牌店、漢堡店、便利店、酒樓、卡拉OK等。

正是因為沒有局限性,傳統扎作技藝才能“追上時代”。

夏中建認為創意是扎作的靈魂,也是挑戰。

“所謂扎作,就是一邊扎一邊做。”夏中建說,紙扎體現的是創意,不能守舊。

“我師傅以前教我扎的電視機,又厚又寬。但現在的電視機這麼薄,別人要扎一個電視機,還會扎厚的嗎?不會,因為你要追上時代。”夏中建說,現在的產品迭代更新得太快,微波爐、光波爐、手提電話等,每一個新出來的產品都要去摸索扎法。

20世紀初,香港的扎作行業十分興旺,曾經出現不少大型紙扎鋪。40年代末,一些內地扎作師傅來港,香港扎作行業迎來最蓬勃的日子。60年代,香港的手工花燈還經常出口至英國、美國、瑞典等國家。

隨著城市發展和時代變遷,扎作行業日漸式微。

夏中建說,扎作其實是一個很“悶”的行業,需要日復一日在同樣的環境里工作十幾個小時。因此,這一行也很少再有年輕人入行。但在採訪當天,天寶樓工作間里有一名年輕男孩。從記者進門到離開的三個多小時里,他不是在獨自練習扎“馬仔”,就是在幫師傅打下手,沒有看過一眼手機。

夏中建學徒伍彥維。

伍彥維是夏中建3年前收的一名學徒,正在讀中六的他正處於學業的關鍵期。他坦言,自己身邊的朋友平日放鬆的方式就是打電腦遊戲,他則對這些沒什麼興趣,每週六來天寶樓“沉浸式”扎作,就是他最好的解壓方式。

伍彥維從小就對扎作技藝有興趣。三年前的一天,他自學扎了一個燈籠,但對效果並不滿意。奈何當時原材料(竹條)已經用完,於是他的父親找到了天寶樓購買竹條。就這樣,他認識了現在的師傅夏中建。

馬上就要考大學的他告訴記者,他想要學習藝術。“我以後想當藝術科的老師,把扎作技藝傳給新一代年輕人。”看著自己的徒弟,夏中建倍感欣慰。

被問到扎作技藝能否傳承下去?夏中建笑著說,“一項手藝,如果有人買,沒人會做,那它就會式微;有人會做,但沒有人買,它也會失傳;好在,現在的紙扎行業,有人買,也有人會做。”(完)  (完)

【編輯:錢林霞】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