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最新考古成果!初步搞清秦兵馬俑軍陣排列規律

分享到:
2023-02-22 14:2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2月22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透露,日前,陜西省文物局發佈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等多項重要考古成果。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初步搞清軍陣排列規律

秦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園外圍的一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達14260平方米。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約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餘件,陶馬16匹;戰車4乘、鼓2處、鼓槌1處、漆盾1處、籠箙3處;兵器柲多處、弓弩箭箙多處;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千餘件(組)。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兵馬俑坑

發掘表明,俑坑的木質結構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構成的框架式結構,較其他陪葬坑由墊木-地板-立柱-廂板木-棚板木構成的廂槨式顯得技術原始,據此認為兵馬俑陪葬坑應是陵園中修建較早的一組陪葬坑。

此次發掘的俑坑內的長兵器主要為鈹與戟,短兵器可分辨出兩種青銅劍有等級上的區別,遠射兵器解決了警木的使用問題,防護設備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指揮設備清理出鼓與鼓槌。在俑的等級與軍陣方面,明確了特殊俑的職能,初步搞清了軍陣的排列規律。在車屬遺跡方面,清理出籠箙等遺跡,並判定其為車配置裝納雜物之器,並非馬槽。

發掘顯示,陶俑製法取得新突破,明晰了陶俑的製作程序。俑的雙臂單獨製作,在陶俑軀幹完全製作好並且二次覆細泥、細部雕飾完成後才粘接雙臂。“物勒工名”有其具體實施的範圍和程度,不同的產品有著不同的質量要求。彩繪保護與文物修復也有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已修復陶俑140餘件。

清平堡遺址:實證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發展

清平堡遺址位於陜西靖邊縣楊橋畔鎮東門溝村,為明代延綏鎮長城三十六營堡之一,同時也是明蒙之間互市的場所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清平堡遺址揭露出中心樓、南門及甕城、顯應宮、民居與商鋪、堡外寺院等遺跡,出土大量建築構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繪泥塑神像。

清平堡遺址出土彩繪泥塑

中心樓原本為一座高台樓閣建築,位於清平堡的中心位置,現僅存台體部分,台體下設四出券洞,連接堡內四條主幹街道。中心樓本身及其在城址中的建築佈局,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的市場,反映出營堡的商業功能屬性。南門位於清平堡南城墻中部,與中心樓南側券洞正對,門外設甕城,具有軍事防禦屬性。

南門甕城

專家介紹,顯應宮位於中心樓西側偏北,平面為長方形。建築結構保存完整,前朝後寢、戲台與照壁、東西兩廡的結構,體現出濃厚的中原文化因素。東西兩廡出土的泥塑神像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明代風格的形象和蒙古風格的形象,反映蒙漢兩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處的情景。

在中心樓南側街道兩側,還清理出分佈有較為密集的小型建築10餘間,多為“一宇兩內”結構,住房內有磚砌火炕,院落中有碾坊或磨坊的遺跡,為當時駐堡軍民居住的普通民居。營堡外側護城墩南側的寺廟遺址,為一處南北向長方形院落,體現出清平堡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的濃厚生活氣息與宗教氛圍。

“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軍事和商貿二重屬性,在使用過程中,營堡內及周邊發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專家認為,以清平堡為代表的長城遺址是長城兩側的民族與文化發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場所,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和中華文明的交流傳承。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