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6月28日電 題:專訪設計師嚴志明:打造更多空間令更多人進港
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靜雯
“1997年6月30日傍晚,英方在添馬艦東面廣場舉行告別儀式,我當時的公司負責提供戶外座椅。”
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談起他與回歸的聯繫。
儘管已過去25年,嚴志明對當時情景仍記憶猶新。“當天大雨滂沱,現場非常熱。儀式大概在黃昏結束,晚上就回家看電視直播。五星紅旗和區旗升起來的那一刻才覺得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和時間。”他說,以前經常說,這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就在那一刻起,覺得完全改變了,是真正屬於自己。
小時候住在廉租房的嚴志明,從小就在心中種下建築師的夢。“希望長大後,創造很大、很有質素的空間,幫到社會和居民。”
在英國讀高中和大學的他,畢業後做博物館、文化廳、圖書館等文化建築。上個世紀90年代,嚴志明選擇回到香港,做了很多樓宇以及辦公大樓的建築。
年少時離開香港,回流後嚴志明明顯感受到香港進步很多,整體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相比起來,倫敦空氣非常不好,以前西方國家給人印象是比我們先進。但是我回來後感覺不是這樣。香港地鐵很乾淨,速度很快、很準時。英國地鐵經常延遲,能讓你去到目的地就不錯了。”
不僅如此,回歸25年來,香港的建築風格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港英政府時期,比較注重功能性建築,像現在的香港文化中心提供劇院、音樂廳,就是著重功能性。” 嚴志明說,但是我們現在的建築不只有功能性,需要考慮不同市民的需求。“香港建築過去受西方影響較多,建築物較少包含中國元素,但風水,就是風從哪裡來,景在哪裡,建築師都有考慮。”
正如嚴志明所說,近年來香港建築讓人耳目一新。
坐落維多利亞港海旁的西九文化區便是一處集藝術、教育及公共空間於一身的新地標。
嚴志明認為,特區政府在創造一些公共空間,讓大家不用一直在家呆著,現在也越來越多人去維多利亞港了。
他舉例西九文化區的“M+”,除了在館內欣賞藝術品外,也可以在戶外草地和平台享受這個空間。“我們現在是做一個建築群,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建築物。最重要的是展現給市民一個怎樣的空間。”
香港被視為華洋共處的地方,中西方文化滙聚,互相碰撞出獨特的火花,許多經典建築因此而孕育出來,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建築出身的嚴志明,在家具設計方面有很長時間的經歷。他認為,回歸給行業帶來很多機會。“那段時間,我做家具生意,多了機會,可以回到內地開展銷售網絡。當時還沒有大灣區,是珠三角地區。從那起有很多設計師開始在珠三角工作。回歸前後,內地對香港設計是很殷切的,因為香港設計可以提供高質服務。”
香港地少人多,如何打造宜居城市,是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
“如果我們希望維持競爭力,那就一定要打造更多空間,令這個城市有更多人進來。” 嚴志明認為,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以及融入國家和大灣區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作為2001年成立的非政府機構,香港設計中心擔任特區政府的策略夥伴,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區內享譽國際的設計之都為目標。
“我們是一個700萬人的城市,是很小的市場。需要開放才有發展,希望新的特區政府有藍圖,有清晰的定位。”嚴志明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