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來論

<來論>文評武論|通識教育改革的外與內

分享到:
2021-02-02 11:37 | 稿件來源:點新聞

【字號:

  香港新聞網2月2日電 1月19日,立法會召開了教育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就通識教育改革展開了多層次多面向的討論。例如,議員周浩鼎提出,2019年黑暴亂港的運動讓不少被黃色“通識”所洗腦的青少年為之“賣命”入獄,而教育當局又無法保證任課教師會遵守相關教導規定來傳授內容,故此,他認為“應該取消有關科目,或轉為選修”。議員梁美芬亦擔心通識教育老師會因其素質和道德水平“不合格”,誤人子弟。若不提高老師任教的門檻,通識教育的改革只會是“換湯不換藥”。如何拯救被“異化”的通識教育,使之重返正軌,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數年來專家所提出的一些“不得要領”、“勞而無功”的解決措施和提議,更顯出改革通識教育已然成為了香港社會當下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在去年11月26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所宣布的通識科的改革方向,無非是修改科目名稱、縮減上課課時、刪減書本內容、重訂考評標準……這些打太極式的“迂迴”路線,無法扼住通識改革的“要害”,更像是在形式上做一些“花拳繡腿”的招式。但筆者不禁要試問通識科目的各位改革者,這一套秉持着客觀自由、思辨理性、包容中立的全人培養目標之科目,到底是要為誰?

  首先,通識教育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不應該以其當下之亂象而否定其設立的初心。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在西方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理念,而在中國可以上溯至先秦軸心時代所發展出來的六藝思想。香港當局不應以通識科之難改革而直接“一刀切”,讓通識從必修改成選修或者直接取消。通識教育一開始是鼓勵學生以批判獨立的思辨能力來審視當代議題,以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來樹立自我定位,最終使學生成為有責任擔當有社會意識的現代公民。這本是一個樹立學生國家意識,認同國民身份的好途徑、好機會,卻因教育當局鼓勵教師因材施教、與時俱進、自由發揮,導致了部分反華勢力抓住了教育的漏洞,黃師“毒”題滲透校園,使得部分無知的青少年成為了向國家開炮的“火藥炮灰”。故此,香港教育當局必須全權負責和審核通識科目的授課教材、教師素質乃至課題考綱的設置,增加有關國家憲法、基本法乃至國家安全的內容,使得學科的批判及獨立思考的功能與“一國兩制”相適宜,這是通識教育改革的外在“面子”。

  但更為關鍵的是,香港通識科的教育視野往往過於狹窄,學生只看得到香港,看不到國家,只看得到“香港的社會”,看不到“祖國的山河”,這使得香港的通識或可以培養好一個未來的香港公民,卻註定無法成就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這不得不說是香港人文關懷和思想教育的失敗和遺憾。雖然通識教育的“批判思維”不斷得以強調,但這種批判是“空中樓閣”的辯證,學生在沒有全面、客觀地掌握國家歷史、社會現狀的情況下,空讓自身“沉迷”在西方自由主義的神話裏“無法自拔”,形成了“為了批判而批判”的“敵對”心態。進而言之,通識科目的改革不僅是審核教材、考綱及授課教師那麼簡單,更需要香港教育局界有“翻天覆地”的勇氣,來進行一場教育的大“手術”。通識科目的改革要做到讓課程本身不僅要有對香港的關懷,還要有對祖國的意識,要讓批判思維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敵我,最終讓學生成為合格的中國公民,未來的接班人,而這才是通識教育改革的內在“里子”。

  通識教育改革得好就是“漫灌”國安教育、重塑家國情懷、鑄造港人民族認同的向心輪,改得偏差扭曲就容易被反中亂港分子所利用,成為一把割裂社會和諧、戳破道德底線、敗壞人心良知的“獨”刃。通識教育是重整香港國民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出發點與切入口,若沒有“壯士斷腕”之魄力,做不到以“大刀闊斧”姿態斬斷教育“爛尾”,將全人培養與“一國兩制”的框架相適宜,將素質教育與民族情感想聯繫,香港教育何时可以再出發?

  (作者為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香港安徽聯誼總會常務副會長吳志斌)

相關新聞

視頻

更 多
宗教領袖說宗教|宗教為何要“中國化”?
關於宗教“中國化” 香港六宗教領袖怎麼說?
【通講壇】特朗普上台對中國利大於弊?馬斯克能緩和中美關係嗎?
莫言用兩個小故事 告訴大家什麼是好的中國文學
跟隨市民登上“海南艦”!原來中國軍艦內部是這樣的
香港機場迎來“三跑道時代”!年客運可升至1.2億人次
【通講壇】黎以達成停火協議 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