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破校園“獨”瘤 立大學“新本色”香港大學針對學生會評議會“感激”“哀悼”刺警案凶徒,美化暴力的行徑,7月13日宣佈不再承認港大學生會的地位。另外,繼港大、中大、城市大學後,理工大學亦決定在新學年起不再為學生會代收會費。其後,嶺南大學宣佈即時停止代表學生會收取會費。這一舉動無疑是另一種不承認學生會,其代表性亦大大下降。 高校踏出重回正途第一步 可以說,從香港回歸後,被譏稱為“暴徒培養皿”和“黃絲”聚集地的香港高校學生會,其身份和角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適切的處置,使之在所謂的“社會運動”期間,異化成為危害香港繁榮穩定的“腫瘤”,亦成為了“港獨”思潮入侵校園的一扇“自由門”。“黑化”“獨化”的學生會,窄化了校園的交流管道和氛圍,使得原本多元、自由的校園,淪為“港獨”的一言堂,不單肆意打壓愛國愛港學生的聲音,更成為挑釁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港版顏色革命”基地。 自2019年黑色暴亂爆發以來,針對學生會的沉屙弊端,筆者不止一次地撰文強調,“暗獨”難防,人心難塑。香港高校已經到“非管不可”的地步,也是最值得、最應該加快推展國安法教育的地方。尤其是一些高校管理層,面對學生在大是大非原則前的模糊和退縮,往往不敢亮劍、避重就輕。當學生會做出反中亂港、“港獨”的言行時,常常是以“程式不合格”的批評收尾,這使得部分學子不思改悔,自以為是,認為學生身份是他們鋌而走險的保護盾,以為高校會一直為他們的錯誤和幼稚而埋單。 從科大學生會與《蘋果日報》同流合污,以天價版面費為周梓樂“喊冤”,到港大學生會辦“獨”展覽為黑暴招魂,再到理工大學學生會民主牆事件……香港高校的學生會之惡行,實在令人哀其愚昧。 所謂不破不立,高校與學生會公開的割席,是“破”,是不再承認學生會是高校學生唯一代表組織的表態。但是,“破”容易,“立”艱難。在割裂學生會運作內嵌於高校機制的間隙,校園的政治真空又應該如何避免再次淪落為其他“港獨”社團組織的“自留地”,這是當下校園清理“‘獨’瘤”的關鍵。 香港的高校學生會大多是獨立于大學的註冊團體,自負盈虧,校方在一般情況下很少或者說很難直接干預學生會的運作。而正是因為學生會高度的“自治性”和財政“自主性”,這使得學生會往往容易遭遇到政治金錢的誘惑和煽動,成為反中亂港分子以黑金打通校園暗道的關鍵節點。 加快推展大學國安教育 所以,對校園學生團體和組織的基本政治審查可謂是有十分之必要。學生會本身是青年學子邁入社會,進入參政議政階段的一個“模擬平台”,是培養當代公民必要政治素養的“演練場”。香港社會之議題,國家民生之大事,自然是可以談,可以辯,但這些言論都必須遵守“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不能與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穩定的大前提相齟齬。其次,為了保證高校言論環境的多元、自由,應鼓勵學生組織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取消學生會徹底淩駕于其他學生組織之上的地位和權力,這樣才不會使得學生會成“一家獨大”的校園之“霸主”。 如今,國安法落地生根一年,成為了香港穩定繁榮的定海神針,可以說為高校學生會重返正路,立了一個方向,定了一個軌道,成為學生會自我革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高校領導層終於理直氣壯邁出了與學生會割席的第一步,那麼擺在高校面前的第二道大題便會是,如何引導和規範學生團體在“一國兩制”的基本框架下,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愛國愛港之熱心,民族認同之自覺,這或許是建構新時代香港高校的建設性方向所在。 (作者系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吳志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