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十四五”賦港新定位 抓緊機遇構建發展新格局8月23日起一連三天,由國務院港澳辦、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組成的宣講團,就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直接涉港的部分,向香港各界作出宣講。在“十四五”規劃中,賦予了香港新的定位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經濟發展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除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肯定香港在四個“傳統中心”的提升與建設,即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更是強調了支持香港建設四個“新興中心”,即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在民生方面,綱要更是提出要加強內地與香港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在完善港人在內地發展和生活的配套舉措和政策保障。 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社會各界人士,對於中央在未來發展規劃中,對香港的大力肯定和嶄新定位,皆是備受鼓舞,反應熱烈。 在筆者看來,綱要是一個重新定位香港及其發展格局的里程碑,對香港的規劃是“一字千金”,對香港的初衷是“一體同心”,為的是使香港在未來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勢中,可以做到“一身多為”。 “一字千金”對港影響深遠 當時間的車軌行駛至2021年,香港已回歸祖國二十四年。在這段時間里香港的發展始終是“佛系”的,甚至可以說在社會結構發展和經濟轉型的意識方面是被動的、薄弱的,有點盲目的自以為是;香港的發展規劃是鬆散零碎的,從未有意識地去整合和統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同步發展格局。以往的香港有自身地緣優勢,有中央給予的政策支持與體制優勢,但是從來都沒有主動積極地發揮背靠祖國、與內地交融的這些優勢。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十四五”的香港規劃,是要求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區必須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國家前行的節奏和脈搏。正如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指出“全球發展的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內地”,香港發展的指路牌若是不轉向內地,便將會逆歷史發展之行,注定要錯失良機。 “十四五”規劃中的香港發展新定位,顯示出內地與香港的發展步調上,兩者前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是內地改革開放的風向標,是引領內地改革潮流的前沿風景線,更是內地走向世界,接軌國際的橋頭堡。但是在這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內地的經濟崛起和文化繁榮是蓬勃發展的,也是勢不可當的。 遺憾的是,在過去較長的時間里,香港一些人沒有接受內地的崛起和發展的新局面,在國家發展的節奏中,也看不清路,尤其是在處理與國家的關係和內地發展的協作上,忽略了中央作為發展主導的核心地位。 “蘇州過後無艇搭” 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有著許多有利發展條件和獨特競爭優勢。特別是這些年國家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香港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不竭動力、廣闊空間。香港俗語講,“蘇州過後無艇搭”,大家一定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設、謀發展上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渦,人為製造對立、對抗,那就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國際競爭的局勢是風雲詭譎的,中國和平崛起的大勢是勢不可當的。如果說在非法“佔中”之後,有些人沒有看清這一點,那麼經歷了黑暴和新冠肺炎疫情對香港的雙重打擊,香港市民應該要從根本上意識到,沒有國家作為堅定的安全後盾,香港將會是脆弱,甚至是危險的。 “十四五”規劃的最大意義就是,給了香港在國家發展藍圖中,一個新的經濟定位,提出了新的轉型要求,使之革去舊有的陳腐之思,重新構建香港未來發展道路上的活力之局。 (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吳志斌) 【編輯:LIUCH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