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來論

【來論】文評武論:通關難 走出慣性治港的思維更難

分享到:
2021-10-25 11:54 | 稿件來源:點新聞

【字號:

  香港何時可以與內地免檢疫通關?這個問題對於廣大香港市民和港漂們來說,在過去的兩年內,與其說是老調重彈地問,不如說是如坐針氈地等。通關難,何以難於上青天?部分市民更是以“躺平”的心態來調侃港府在通關政策上,數次實現“狼來了”的當代演繹,使得通關本身變成了“放飛機”的代名詞。

  長期與內地的非正常性“隔閡”不僅造成了部分民心對中央的“良苦用心”產生了不必要甚至有些“小人之心”的猜疑,即認為內地不給香港通關,是在“懲罰”香港2019年的黑暴歷史,並與此同時輕信部分謠言,認為部分高層人士在免檢方面享有特權和優待,而體察不到市民的不便。此外,相對比鄰居澳門與內地自由往來,經濟正常運作的狀況,香港不免被奚落為“防疫差等生”,進一步加劇了香港市民對政府行政能力的不信任。一來二往,不通關造成的後果,除了經濟墜崖、民生困頓的“可見”方面,還造成了香港人心對中央和港府的雙重負面想像,本是“天災”的事件正在向“人禍”漸變,這個“不可見”的黑暗面,才是不通關最為可怕的“黑洞漩渦”。

  被媒體人喻為“自贖之路”的通關歷程,香港走到了哪一步?筆者無法以一個防疫專家的角度來“出謀劃策”,而是作為一位同樣有通關需求的普通市民,來試問一下這條“自贖路”,香港政府應該有怎麼樣的姿態來有效解決問題,廣大香港市民又應該如何配合政府來達致需求?

  縱觀內地與香港在通關協商上的死結,第一大的“不協調”便是疫苗接種率遲遲未達到70%以上的基本要求。10月21日,根據相關部門的數據統計,本港新冠疫苗第一針的接種率佔合資格接種人口的67%。之前港府和部分個體私營機構,為了提高市民的疫苗接種意願,送樓送錢送福利,一波操作,聲嘶力竭。接種率雖是上去了,但卻又在70%的大關面前止步不前了。從一個客觀的現實情況來看,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市民對疫苗的抵觸,是相當政治化的。他們不僅可以接受與“內地失聯”,甚至可以藉“不打疫苗”作為對抗政府的手段。對於這一大群人,相比起用“胡蘿蔔”作誘餌,“大棒”的強硬或許更為直接有效。這就好比說,在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上,一部壞車就足以讓其他車子降速,多部壞車就會造成交通堵塞。如果是連環事故造成十多部壞車圍堵,那就會直接造成高速公路的大塞車大癱瘓,甚至逼着大家必須下車下路。難道港府是要堅持懷揣“無限善意”,在等這一批壞車“幡然醒悟”?此外,被列入強制檢疫的區域和大樓,是否可以就此機會進行“查漏補缺”的工作,對於沒有接種的人士進行補針,這或許是一個操作性更強,現實意義更大的手段。

  第二,內地在批准豁免檢疫、嚴防輸入方面對香港提出了彼此相對應的要求。從一定程度上來看,豁免檢疫,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變相的放開。就目前香港的免檢政策和審批程序來看,是“政出多頭”且複雜的。除“衞生署”外,“運輸及房屋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保險業監管局”、“工業署”、以至政務司長等部門與首長,據說皆有批准豁免檢疫的權力,多頭多首同時運作,這無疑會造成審批標準的不統一。此外,對於豁免外交和商務的人員,還是要提高豁免的門檻,同時執行更嚴苛的熔斷機制制度;對於海員和機艙人員,在確保他們可以順利安心工作的同時,為他們劃出固定的酒店和休息區域實行點對點封閉運作;最重要的是,港府理應督促和監察航空公司,在旅行證件和疫苗接種的證明提供方面,實行“責任制”,使其承擔更大的,應盡的責任——最終是要讓社會的每個部門和環節,都有一種時時刻刻為抗疫而投入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第三便是一直被香港各界討論健康碼的使用涉及隱私的問題。“健康碼”的文章作得太多了,無非都是在個人隱私和行蹤軌跡上,來對峙政府的通關剛需,認為犧牲個人的隱私來換取通關便利,是對市民權力和香港法治傳統的背叛。這種表述是相當偏頗甚至極端的。是個人的行蹤軌跡重要,還是社會經濟發展重要?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誰又會在乎一個品行良好的市民去哪裏買餸,去哪裏飲茶?但更重要的是,以法律健全,法治清晰為美譽的香港社會,在基於公共衞生安全面前,港府是需要拿出“勇於承擔”的勇氣與責任,進一步作為,看能援引什麼法律條款來實現通關的“熊掌”和隱私的“魚”均能兼得的結果!

  筆者曾在去年12月22日撰文,以《繼續用“慣性思維”疫情將“慣性循環”》為題呼籲過:“香港有‘一國兩制’之優勢,又有內地與中央的強力支援,理應走出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惰性抗疫的道路”;也苦口婆心地勸誡過:“如果特區政府繼續延續慣性思維,缺乏責任擔當和戰時思維,拒絕借鏡內地,以他山之石制定長效控疫機制,那麼本港經濟民生料將繼續在疫情反反覆覆的循環中苦苦掙扎,市民不得不在永無止境的疫境中,如困獸般煎熬。”如今看來,當初並非“危言聳聽”,希望港府和市民都有一份“剖析自己”,“克服”自身軟弱的能力,走出屬於香港的道路自信和抗疫成果。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香港抗疫這場戰爭打好了,就是一場“歷史的雙贏”。抗疫是特殊時期,特殊時期要實行特殊的行政處置權,特事特辦是歷史辯證法的重要核心之一。在不悖逆兩地法律的情況下,通過特區和內地的行政職能部門的協作,實現聯合抗疫,將防疫的技術性問題轉變為港澳深珠密切關連的當下現實,讓民眾喚起一種超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立的生活共鳴,既能讓控疫有效進行,又能讓灣區人民交流順利,經濟互補,生活正常,實現通達權變的大灣區一體化聯合抗疫實驗區,這難道不是更符合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和非常時期的治港理念嗎?

  10月23日,港媒放出消息稱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指日可待,通關碼試用版預計即將推出,12月下旬前則有望“首階段”試運行。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等待實現的美好願望。筆者在此,藉着白紙黑字,做一個五彩斑斕的期許:希望那些滯留在內地的港人,都可以回家,在12月19日的立法會選舉之際,回來為香港這個自己的家,投下主人翁的一票。那麼,2021年,也算是不辜負中央的用心,不辜負港府的努力,更不辜負自己作為香港的主人的應有姿態,無論是抗疫還是選舉,都劃上了完滿的句號,也做到了問心無愧,皆大歡喜。

  (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香港安徽聯誼總會常務副會長吳志斌)

【編輯:通編】

視頻

更 多
宗教領袖說宗教|宗教為何要“中國化”?
關於宗教“中國化” 香港六宗教領袖怎麼說?
【通講壇】特朗普上台對中國利大於弊?馬斯克能緩和中美關係嗎?
莫言用兩個小故事 告訴大家什麼是好的中國文學
跟隨市民登上“海南艦”!原來中國軍艦內部是這樣的
香港機場迎來“三跑道時代”!年客運可升至1.2億人次
【通講壇】黎以達成停火協議 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