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月14日報章社評摘要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11月14日電 香港報章11月14日就香港相關熱點議題發表社評。 《大公報》發表社評:進一步深化對人才的支援服務 “人才辦”設立了五大工作目標,包括分析香港所需人才在全球的分布、推出針對性宣傳、制定吸才策略、擴大合作夥伴、聯繫已來港人才了解其需要。在這些工作目標之中,最重要莫過於對來港人才的支援。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且中西文化薈萃,有很多獨特優勢,可謂“自帶光環”,吸引人才不難,關鍵是做好服務。具體而言,就是對人才在工作、生活兩大方面提供適切的支持。有些人才來港,已有工作崗位,有些則是到港才找工作,有必要為其配對。在置業及稅收方面,特區政府已推出一些措施,可以進一步優化。一些人才是帶家眷來港,包括孩子。做好子女教育工作,既可免除人才的後顧之憂,也可以增加香港人口,一舉多得。 《香港商報》發表社評:共治慢性疾病 完善基層醫療 特區政府醫衛當局其實一早就意識到問題,並於去年底公布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通過“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等原則,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管理。而今次推出的“慢病共治先導計劃”就是藍圖公布後推出的首項重大項目,其意義自不待言。 經政府努力,“慢病共治計劃”收費算是比較合理的——參加計劃的七成醫生訂下的診症收費,均低於官方建議的150元水平。即使約四分之一醫生的收費高於建議水平,但市民已有足夠選擇。值得一提的是,計劃甚至設立了獎勵機制——參加者從進入治療階段後的第二年開始計算,只要完成定時覆診、指定檢查等要求,便可在第三個計劃年度,在首次診症時獲扣減最高150元共付額。 《星島日報》發表社評:打造國際教育樞紐 中小學潛力待發掘 香港中小學教育具備顯著優勢,特別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多元文化,中小學為學生提供中英雙語和高度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與此同時,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成績既獲本地大專院校和僱主認可,也獲得海外廣泛承認,包括英美加等港人熱門升學地點。國家教育部自2011年起,推出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試收生計劃,2024/25學年參與的內地高等院校,甚至將增至138間。可見在香港讀中小學,根本不愁出路。 客觀而言,鑑於香港少子化和移民潮加劇,越來越多本地中小學面臨縮班殺校危機。這絕非危言聳聽,事實上,從2020/21學年起計算,本港三年合共流失近6.8萬名中小學生,當中2022/23學年中小學生合共流失逾2.7萬人,數字為近三年以來最高!既然我們擁有一流的中小學教育體系,就應該千方百計維護,而且還要進一步發展,不應坐視本港教育優勢的流失。(完) 【編輯:譚暢】
|
視頻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