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視頻 ->通觀點

【通講壇】馬克龍訪華背後的中美歐三方角力

分享到:
2023-04-27 23:31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解說】近日,中國迎來多國領導人的“訪華潮”,其中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同訪華引來眾多關注。結束訪華行程後,馬克龍的一番言論,更在國際社會引來巨大關注。

  【標題一】馬克龍訪華現兩點“罕見”

  【同期】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

  中法兩國都是世界大國,雙方領導人的互訪其實是一個很常態性的外交活動,但是這一次確實有兩點,我覺得應該算是前所未有,或者是非常罕見。

  第一就是馬克龍總統他是打破了外交慣例到中國來訪問。因為2019年11月份的時候,他到中國,當時是去的上海訪問,參加了進博會。按照外交慣例,應該是我們國家領導人要先回訪,但是這一次他又率先到中國來訪問了,這算是打破了一個外交慣例。

  第二點,馬克思總統在結束對中國的訪問之後,接受了法國媒體和美國媒體聯合的採訪,他提出了歐洲雖然是美國的盟友,但不能做附庸。台灣是中美之間的一個問題,歐洲不應該介入。這種表態、這種說法確實他的針對性、指向性非常明顯,是震動了,或者是激怒了歐洲部分國家,包括美國部分的政治人物。

  【標題二】馬克龍言論實為借“中”挑“美”

  【同期】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

  馬克龍總統這個表述,他選擇的時間點很有意思,就是在離開中國的時候。他實際上是借助中國的力量來對美國表達不滿,希望美國改變對待歐洲的方式。

  因為美國雖然和歐洲是盟友關係,但是美國這種對待盟友的方式恐怕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做了很多損害歐洲利益的事情。所以法國也好,歐洲也好都是非常的不滿,所以他需要找一個機會,怎樣把這種不滿效果最大化。他去中國訪問就是一個最好的時機,讓法國有了一個這麼足的底氣,這樣強的口氣來表達這種不滿,應該說技巧非常的高明。

  至於能不能達到目的,這還取決於很多因素。短期取決於拜登政府的做法,長期就要看2024年美國大選結果了。如果是共和黨或者是特朗普當選,他也會搞單邊主義,這個時候馬克龍的戰略自主就會得到很多歐洲國家的支持,他就能夠實現他主要的戰略目標。

  【小標題三】法美關係微妙 利益有根本性分歧

  【同期】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

  馬克龍總統一直強調戰略自主,這裡面我覺得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歐盟作為一個全球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他如果完全依附於美國的話,他就沒有自己的立足點在世界上。大家會覺得你只是美國的一部分,我為什麼要和你去打交道呢?我們就直接和美國打交道就好了。第二確實是歐洲的利益和美國有很多的根本性的分歧,比如說美國認為中國是頭號威脅,但是歐洲認為俄羅斯是頭號威脅,在國家安全上他就和美國有完全的分歧。

  另外歐洲它已經不追求霸權了,所以他認為中國的崛起對他不是威脅,美國因為他要想當全球霸主,他就會認為中國有軍事威脅,所以說這種利益的根本上的差異,就決定了他(歐盟)不會是美國的跟班。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多數國家還是沒有完全放棄華為的5G技術,這也和美國有很明顯的不同。

  馬克龍的發言表態,西歐很多國家我們發現很有意思,他們保持著沈默,這個沈默其實變相的是對馬克龍的一種支持。

  【小標題四】美國失盟友 中國得利

  【同期】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

  應該說歐洲不完全追隨美國,對中國是有利的。因為美國僅靠自己想圍堵中國確實是非常困難,比如說美國要限制對華投資,可是他沒有辦法同時限制歐洲,然後歐洲就可以取代美國退出來的市場。遏制中國或者和中國脫鈎,他(美國)自己是完不成的,他需要歐洲。所以說馬克龍的立場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在中美博弈的情況下,歐洲不選邊,這種情況下美國就很難達到目的,中國發展仍然還是有很大的空間。

  其實中美目前的做法很相似,都是地緣政治的這種運作方式,現在就看中美雙方誰對外能有更多的盟友,對內能更好地解決自己的問題。中美不直接衝突,而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博弈,我覺得它有兩個正面的因素,第一它確實有助於解決問題,你像沙特和伊朗就重新恢復外交關係。第二,它可以避免中美直接產生對抗。所以我覺得有兩個正面因素,正面意義在這裡。

  記者 陳爍 孫晉欣 香港報道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