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論壇

【中通論壇】美日菲澳協商南海聯合巡邏 學者:向亞洲北約邁進

分享到:
2023-03-01 09:51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2月2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菲律賓駐美大使27日透露,菲律賓正與美國協商,或讓澳大利亞和日本加入計劃中的“南海聯合巡邏”。受訪學者直言,該計劃向構建亞洲北約邁出重要一步。美國試圖在南海對中國展開“群狼攻勢”,菲律賓作為主權國家,不應淪為美國的戰略武器,損傷中菲近年建立的互信和共同合作的正軌。

圖源:新華社

據路透社27日報道,菲律賓駐美大使羅穆亞爾德斯表示,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一直在進行三邊海軍演習,與這些國家的聯合巡邏將“對菲律賓和整個地區都有好處,我們想要有航行自由”。他并稱,菲律賓正與美國協商,或讓日澳加入聯合巡邏,但這仍是“一個正在討論的想法”。

美菲於2月初達成協議,決定恢復在南海的聯合海上巡邏。2月20日,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南海事務發言人塔里艾拉透露,協商已超越初期階段,聯合巡防的可能性相當高。21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再與菲律賓國防部長加爾維斯通話討論該議題。隨後,美海軍作戰部長吉爾戴上將訪菲,并表示美國“致力於”與菲律賓在南海進行聯合海上巡邏,雙方“原則上同意,需要向前邁進,集中精力,加快速度,以提高在南海和整個地區的協作能力”。

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弘28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盡管菲律賓駐美大使表示這只是一個“想法”,但美菲已對該想法達成了共識,應已進入菲律賓今年的計劃中,必定會大力推進,這是非常明確的。

陳弘續指,美西方開始拿南海做文章,不斷挑釁,幹擾中國在當地行使主權。一方面是為進一步對中國施加戰術上的壓迫,另一方面也是以南海問題為藉口,集結起一個政治性的小團體,即過去僅由美國發出挑釁行為,以後或形成多國挑釁的“群狼攻勢”,造成中國難以回應的局面,值得警惕。

近日,澳大利亞已醖釀加入“群狼攻勢”。澳大利亞國防部長馬爾斯22日訪問菲律賓,與菲方討論聯合巡邏的可能性,并表示雙方會繼續磋商,希望很快就能落實。澳大利亞是美國以外唯一與菲律賓簽署過防務協議的國家,可在菲律賓舉行聯合作戰演習。

陳弘分析認為,澳方此舉更多來自美國的壓力,以及國內跨黨派反華勢力的影響。澳大利亞自阿爾巴尼斯政府上台後,用半年時間令澳中關係進入當前的改善態勢,成果來之不易。如果澳方觸碰中國底線,此前的一切工作將會付諸東流。若澳方具政治智慧,應會保持定力,更為克制。

菲律賓駐美大使羅穆亞爾德斯提及,美菲正在協商或讓日本也與澳大利亞一起加入聯合巡邏。陳弘認為 ,“日本很可能會加入。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屬於域外國,與南海問題沒有任何直接關係,歷史上也曾在南海犯下侵略罪行。不過,日本意圖改變自身“非正常國家”地位,已修改《和平憲法》、通過與澳大利亞的《互惠准入協議》成為準軍事同盟,拼命藉機參與美國主導的軍事行動,強化其在美日印澳四邊關係中的作用,加強軍事行動能力,擺脫對其的軍事限制。但日本實際上冒著巨大風險,此舉會有損東南亞國家的信任感,撕裂區內和平穩定態勢。”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今年1月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南海地區的未來必須由該地區決定,而不是由外部勢力決定。但2月以來,菲律賓卻在深度拉攏外部勢力涉入南海事務,其意圖是什麼?

陳弘直言,菲律賓作為主權國家,不應卷入大國之間,尤其是美國為菲規劃的軌道中去,淪為戰略工具或武器。對其自身獨立、真正意義上解決南海爭議毫無益處。現在巡航還在“討論”之中,菲還未真正跨越紅線,但試圖通過巡航方式令中國讓步是不可能的事,恐事與願違,激化矛盾,損傷中菲近年建立的互信和共同合作的正軌,為中菲關係設置障礙。

陳弘認為,從菲自相矛盾的政策來看,料馬科斯面臨美國和國內各種政治勢力的壓力,最終選擇呼應美國戰術,心甘情願被捆綁上美國的反華戰車。

“美日菲澳南海聯合巡邏”若達成,是否意味著亞洲北約的成型?陳弘表示,該計劃向亞洲北約的形成邁出了重要一步,美國正用“中國威脅論”為借口構建平台,配合其奧庫斯聯盟、太平洋夥伴戰略等,將亞洲甚至歐洲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拉入區域內。不過,除菲律賓以外,其餘幾國非南海聲索國,會否如美國所願發揮群狼作用,仍是未知數。且中國在此過程中并非被動角色,會積極主動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相關國家對話并改善關係。(完)

【編輯:王豐鈴】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