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內地擬在港招募太空人釋放什麼訊號?

分享到:
2022-10-04 20:06 | 稿件來源:信報

【字號:

前天傍晚,中央電視台發布了一條新聞:國家計劃招募香港載人航天的“載荷專家”,招募對象為在相關領域擁有博士學位的青年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將負責選拔,預計需時一年半。

中央媒體還報道,此次是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

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主要選拔對象為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這意味著,香港從事科研的青年有望實現翱翔太空的夢想。

航天員歷來都是從軍人中選拔,此次內地在軍隊以外的科技人員中選拔,並首度擬在港澳地區招募,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喜訊,釋放出的訊號值得關注。

國家關心香港長遠發展

航天領域屬尖端科技領域,世界上僅有為數不多的國家可以造宇宙飛船和建立太空站,這個領域向來令人傾慕而又充滿神秘感。

香港的青少年對航天科技格外感興趣和關注,國家相關部門和中央涉港機構已經多次舉辦過各種交流活動,僅今年元旦,在太空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就與內地、香港、澳門三地學生隔空交流,其中“香港站”是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吸引數百香港青少年出席。

香港青年對神秘的太空充滿好奇,但沒有奢望可以這麼快就有當航天員的機會。國慶假期,這個喜訊來的十分突然,令有志於此的香港青年人喜出望外。

眾所周知,中國建立太空站──天宮一號才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去年,中國首次派出“太空出差三人組”在空間站駐守6個月,三名航天員都是軍人。

此次面向軍隊以外的青年科技人員中選拔航天員,選拔範圍包括港澳地區。這表明,國家並沒有因為“兩制”之別,對港澳“另眼相看”,而是十分關心香港和澳門的發展。

這令人聯想到,今年“七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典上的重要講話中的一段話。

他說:“中央處理香港事務,從來都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考慮,從來都以國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央政府的心同香港同胞的心也是完全連通的。”

真的是這樣!中央關心香港發展是全方位、持久性的。

早在回歸之前,中央就表示,回歸後不會收取香港一分錢的稅收,駐港部隊的軍費由中央承擔。後來,這些原則寫進了《基本法》,並付諸實施。

回歸後,香港每次遇到危機,中央都出人、出錢、出資源力挺香港渡過難關,且在危機過後,還出台政策持續挺港。

比如,前些年被某些人污名化的“內地居民香港自由行”,那也是2003年非典過後,為了拉動香港消費出台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措施之一。

新選舉制度實施以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表示,希望香港管治團隊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盡快破題,以實實在在的舉措,贏得市民信賴。以上這些都是國家關心香港長遠發展的具體目標和行動。

這次在香港招募航天員,說明中央鼓勵和歡迎香港參與國家發展,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香港不能缺席。

國家對香港創新科技有信心

在科技創新方面,香港擁有不錯的底子,港大、科大、理大等大學在一些領域的科研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整體上看,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落後於深圳等內地城市。

中央早已看到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問題所在,有意“拉一把”,為此,已經做了不少很實在、很具體的事。

比如,在習主席的親自關心下,解決了科研資金“過河”的難題;在深圳前海,為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提供不少便利措施,鼓勵“先行先試”;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其中之一就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相比而言,航天是一個高端且特殊的領域,能够進入“航天俱樂部”的國家實屬鳳毛麟角;中國能够在這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依託的是舉國體制的優勢,這種優勢是不容易複製的。香港要參與航天領域的工作,唯有藉助國家平台。

香港青年人對航天事業的熱情很高。無論是楊利偉、聶海勝等航天員來港與香港青少年的交流,還是國家宇航員與學生的“太空對話”,都激起香港青少年的對航天事業的濃厚興趣。

去年6月,負責“長征”、“神舟”、“北鬥”、“天問”、“嫦娥”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團隊抵港,成為媒體聚焦的熱點,“宇宙級天團來了!”成為香港媒體的熱詞。

作為香港第一家擁有航天任務和實戰經驗的高校,理大在向各界代表發出的講座邀請函中深情寫道:“隨著‘神舟’升空、‘北鬥’組網、‘嫦娥’奔月、‘天問’赴火,中華民族遨游浩瀚太空的飛天之志,也以一種古今呼應的浪漫形式逐步照進了現實。”香港青年對“飛天夢”的嚮往之情,溢於言表!

讓香港青年參與到國家的航空事業中來,這是對香港科創的重視,是國家對香港青年的關心。

國家期待香港加速“融入”

說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總有一些人心懷戒備,先入為主的認為,經濟的融合,必然導致“兩制”變“一制”,令香港失去自我。這個邏輯看似有幾分道理,但經不起推敲。

不妨看看內地過去四十多年的變化,從昔日的封閉到今日的開放,中國加入了包括WTO在內的多個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中國的社會制度因此而改變了嗎?沒有。

再看看,中美兩國的貿易額去年已高達7000多億美元,合作領域之寬泛,已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美國的社會制度變了嗎?也沒有。因此,以制度之別否定經濟合作的邏輯是靠不住的。

習主席曾經鮮明的指出:“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一國’原則愈堅固,‘兩制’優勢愈彰顯。”

這清晰地表明,只要不觸及“一國”原則,“兩制”完全可以並行不悖。“融入”是經濟的融入,是“抱團發展”、是“並船出海”、是攜手創新。

“融入”的過程不外乎出現三種情況:在內地較強的領域,香港向內地“借光”;在香港較強的領域,內地向香港“借光”;在內地和香港都不太強、卻有較大潛力的領域,雙方合作共同打造“一束光”。

從這個邏輯看內地在香港招募航天員一事,就是內地給香港“借光”。通過“融入”,把香港和內地的發展動能都做強。

內地擬在港招募航天員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開創了歷史先河!港人也可以遨游太空,若無國家給力,這樣的夢想也許永遠無法變成現實。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