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洪頂超:施政報告有助爭取香港經濟發展和市民幸福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明確提出香港要爭取經濟發展和市民幸福,解決深層次矛盾。其中包括強化前幾屆特區政府“適度有為”的施政理念,推動更加“企業化”和“產業導向”的政策; 長遠落實香港“八大中心”(即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中心、亞太地區國際法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推出《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確立北部會發展三大里程碑(2024年敲定工程計畫、2027年啟動收地工作、2032年完成四成的新發展土地平整和落成四成的新增單位)。同時,香港特區政府正在促進本地出生率、搶奪高端人才、加大土地開發以及為外國人提供多次進入內地的簽證。 筆者贊同上述經濟發展理念和行動計畫。面對知識經濟、區域整合和全球化的環境,加上中美之間的矛盾,“地少人多、內需不足”的香港不能再單純依靠國際中介的角色來支撐本地經濟成長動力(因為中國的大門也已打開,上海、新加坡等地也在瓜分香港的國際中介份額),最好是提升本地競爭力和內部經濟動力,整合本地及大灣區的創新資源(即透過大灣區人才、知識、技術要素、資金的有機配置,引領中國企業走出去),打破當地產業發展慣性(如金融獨大,知識服務業不景氣,創新科技產業少有人參與),將外部資源轉化為本地內部資源,將外部知識轉化為本地經驗,優化本地產業結構;同時,利用基礎建設釋放產業發展空間,改變現有產業格局,拉動社區經濟,提高市民收入和釋放土地價值等。 內地經濟發展的歷史就是透過基礎建設加速城鎮化,從而拉動內需,創造經濟成長點。但最終引發了資產泡沫,並重創了國內房地產業和銀行業。香港因商業成本奇高、房屋供款壓力過大而受到各界批評。如果香港政府過度縮減“辣招”或不理性吸引低端移民,只會讓香港產業轉型舉步維艱。筆者向行政長官建議,在大灣區設立港式特區 (包括香港租借地和合作區),讓香港退休居民和創業青年移居到小特區,造成人口分流, 創造青年人才流動, 為打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出力。 此外,香港政府必須努力與中央政府合作,將香港的科學研究實驗 (包括臨床實驗在內) 和產品上市制度與國內的認證制度對接,加速本地科研實踐的進程。從長遠來看,香港需要一個中港聯合藥品局和電影發展局,以及跨政府部門和大灣區城市的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大灣區的經濟合作和發展,以及跨境的人才引進和培育以及人才互認標準。 香港政府的人才發展思維應該從搶奪人才轉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香港背景、內地經驗的大灣區人才和智慧網路 (包括智庫在內),這有助降低港人進入內地的難度,以及打造大灣區國際品牌。 (本文作者洪頂超為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