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年|專訪鄭志剛:城市面貌未變 城市氣質變了 【同期】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
我覺得香港的城市面貌沒有怎麼變,但是城市的氣質變了,年輕人對於一些人文的精神、知識、文化等越來越感興趣。 【解說】香港回歸25年之際,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接受了香港中通社專訪。回憶起25年間香港社會的發展,鄭志剛用“氣質變了”來回應。作為四大家族最年輕的掌門人,42歲的鄭志剛並不是十分傳統的“生意人”。2009年,他獨創“藝文商社”發展模式,將藝術、人文、自然元素相結合,在香港金融危機爆發、零售業蕭條的環境下衝出重圍,創立了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藝術購物中心”的K11。這套模式也為百年周大福和走過半個世紀的新世界注入了年輕的靈魂。 【同期】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 何謂“藝文商社”呢?其實“藝文商社”也是一種語言,是和很多我們年輕的顧客、年輕的買家的一種溝通,所以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一個方向。“藝文商社”方面,我們覺得是走在了比较前一點,希望能夠煥然一新,並且將一個老的品牌,我們已經差不多50年了,注入一個新的活力,同時將我們整個文化,新世界的文化作為一些新的動態和活力。 【解說】在務實重利的香港商界中,鄭志剛特立獨行。他在哈佛大學取得東亞研究文學士的學位,在知名藝術學府取得博士學位,更花了一年時間專程在京都修讀日本藝術和文化。這些商場精英似乎不太看重的“文化藝術”,卻是鄭志剛走出獨特“商業之道”的“秘密武器”。 【同期】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 其實創意、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一種人文的特質,這對於我去看人、去管人的時候的方法以及作為管理的模式,給了我很多不同的啟發。因為其實你要管理人才,管理年輕人也好,你都需要了解人文學,你要明白社會發生了什麼事,知道人的歷史,文化的進化等,同時也要有數字、商業的觸覺,所以其實兩邊都是要的。 【解說】鄭志剛除了將文化融入商業,也重視香港文化的發展。他特別關注 “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支持將香港打造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他看來,要做好這個角色,香港必須具備三重視野。 【同期】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 第一個部分就是我們本身香港的一些建築文化等等,我們要去了解;第二就是要有國家視野,國家視野方面應該要去保護我們中國的工匠,要弘揚中國文化,說好中國故事,尤其是嶺南文化,因為其實在大灣區來講是比較重要的;第三就是國際視野,怎樣用香港這個平台去發揚光大,弘揚中國的文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解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6月22日開幕,這座佇立在維港之畔的博物館將為香港市民展出從北京故宮遠道而來的珍貴文物,講述中國悠遠的歷史和故事。早在此之前,鄭志剛便將目光投向這特別的博物館,他將香港故宮視為“說好中國故事”的絕佳平台、推動國民教育最好的“軟基地”。 【同期】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 本身在故宮文化博物館裡面可以成立一個教育基地,成立一個學校,去講解關於故宮裡面不同展品、收藏品背後的故事。這是用一個軟的方法去講關於中國的文化,這是很重要的。從每一個展品,每一個收藏品去说當時中國歷史裡面的一些故事,中國歷史的文化等等,才能更加有趣。同時因為香港是一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定是離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最近的一個角色。 【解說】鄭志剛的另一個“聚焦點”在大灣區。新世界集團幾十年前便已進駐大灣區,至今已投資逾兩千億港。在鄭志剛看來,擁有八千萬人口的大灣區是一個機遇滿滿的地方,高質量的發展和高質量的服務是他所看好的兩大發展方向。大灣區也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實現上流發展”的機會,他希望有更多香港青年能發揮優勢,把握機遇。 【同期】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 第一,我覺得香港的醫療服務方面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因為香港是一個很好的做醫療研究、藥物研究、申請到國際認可的一個地方;第二,香港也是一個最好的做設計、創意、工藝的地方,香港不同的設計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應該讓那些設計師去大灣區繼續發展,因為大灣區始終是一個大的市場,其實也是給了他一個向上流的機會。所以其實第一你要有基本需求先,教育房屋方面要做得好,第二方面要給(青年)一個希望。 記者 陳爍 付鈺 朱樂怡 香港報道 |